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

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

曾國藩說過:“能文者而不知道者有,烏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對於徐復觀來說,他稱得起“知道者”,也稱得起“明文者”,作為20世紀現代新儒家之一、著名思想史家,他在哲學、思想史方面的成就已引起不少的關注和討論,而對於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研究則相對薄弱。本書重在從文學的進路研究徐復觀,主要從三個層面:第一是徐復觀本人,第二是20世紀中國學術思想史,第三是徐復觀所著力討論的問題系統。透過本書,對於徐復觀“文”的一面你會有更深層次的了解。

基本介紹

  • 書名:人心與文學-徐復觀文學思想研究
  • 出版社:鄭州大學
  • 頁數:238頁
  • ISBN:7811062097
  • 作者:王守雪
  • 出版日期:2005年9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鄭州大學出版社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徐復觀的文學因緣
一、十年攻文武昌
(一)新知與舊學之間
(二)業師王季薌:古文家的淵源
(三)與章、黃學術的歧異
二、兩代“五四知識分子”
(一)五四知識分子第二代
(二)“讓魯迅坐在歷史的正常座位”
(三)探胡適的“盲點”
三、安身與立命
(一)促成“現代新儒家”的學術格局
(二)融入台灣鄉土文化
(三)壓力中的思想突圍
(四)借力於《華僑日報》
四、徐復觀與大陸學界
(一)層疊的鄉愁
(二)打破隔膜後的對話
第二章 從“心的文化”到心的文學
一、“心的文化”的提出
(一)本末與體用
(二)活轉心性之學
(三)理論的內部緊張
二、回應西方文化
(一)“心”的資源
(二)“心”對理性的涵容
(三)面對西方文化的窘境
三、理性貫注生命
(一)理性的生命根據
(二)理性的主導
四、生命支持理性
(一)精神的運作
(二)醞釀的工夫
第三章 建立中國的文體論
一、徐復觀與龍學
(一)進入研究史
(二)龍學淵源
(三)研究中的“復活”意識
二、文體論的中心意義
(一)文體的根源
(二)歷史的文體
(三)普遍的文體
三、“通中西之郵”:文體與形相
(一)形相的意義邊界
(二)詮釋Style
(三)文體論的建設性
四、“窺古今之跡”:文體與文氣
(一)文體的因素
(二)文體及氣與風骨
(三)多種養氣說的打通
第四章 文學批評史綱維研究
一、儒、道藝術精神關係的疏通
(一)兩個典型
(二)藝術精神:人性論上的展開
(三)孔子精神能否呈現藝術精神主體
(四)莊子的“道”向藝術精神的暢通
(五)同歸與分流
二、重立古文義法:《史記》研究
(一)義法論的“買櫝還珠”
(二)義:文學與歷史的共同落點
(三)《史記》的文學法則意義
三、苦難精神與詩的境界:杜甫詩研究
(一)憂患意識與杜詩的“苦難精神”
(二)境界大小關“優劣”
(三)“轉益多師”與打通新舊古今
四、用典與比興:李義山(商隱)詩研究
(一)義山詩與比興
(二)義山人格及詩的重新評價
(三)義山詩的解讀:從故實到興象
五、“剝落”與“非詩”:宋詩研究
(一)宋詩精神方向的確立
(二)山谷詩學的“創造”意義
(三)宋詩學與古文理論的溝通
第五章 方法論:從追體驗到客觀化
一、文學後面的“全體”
(一)“全體”與“整體”之別
(二)思想是全體的把握
(三)生命的共感
二、客觀:仍是研究活動的高標
(一)思想具有知識的形態
(二)文學研究中的考證
(三)研究者的生命之氣
三、“追體驗”方法及其成就
(一)客觀的了解:進入研究對象
(二)追索貫通,求全得真
(三)層層轉進,生命境界的提升
四、“追體驗”的動力支持
(一)心態的誠與敬
(二)治學的“積”與“漸”
(三)研究中的反省
五、成就知識,也成就思想
附錄一 皎然《詩式》“作用”論
附錄二 徐復觀和錢锺書
附錄三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書摘
第一章 徐復觀的文學因緣
曾國藩(文正)說過:“能文者而不知道者有,烏有知道而不明文者乎?
”這種說法,如果放在現在專業越來越細、通人越來越少的學術語境中,無
疑是費解的。而對於徐復觀來說,他稱得起“知道者”,也稱得起“明文者
”,知“道”與明“文”在他身上也像古聖先賢一樣是貫通的。“道”的一
面,作為20世紀現代新儒家之一、著名思想史家,他在哲學、思想史方面的
成就已引起不少的關注和討論,而“文”的一面——他在文學方面的成就,
研究相對較為薄弱①。從他的生平來說,他的一生,文學因緣很深,他的學
術生涯,基本上是在文學的基礎上展開的。早年求學,就以攻“文”為主要
目標,中年投身於政界、軍界,晚年回歸學界後,他的學術生涯基本上是在
大學中文系度過的,教的是文學課,創作了大量的文學性作品,培養了不少
的文學人才,生平與台、港文藝界息息相關,出版了相當分量的文藝研究專
著。相關的事實既有待於掘發清理,相關的評論也有待於進一步研討。況且
,如果忽略了他的文學生涯,無疑抽掉了他思想、學術的重要部分,對其人
其學的整體,不可能有確切的把握。甚至可以說,剔除了他的“文”,將難
以問津他的“道”。本章梳理他與文學發生的機緣。
一、十年攻文武昌
(一)新知與舊學之間
十年“攻文”武昌,指的是1918—1927年,徐復觀從15歲至24歲。這十
年①,徐復觀並非一直生活在武昌,中間有三次短暫的教書生活:第一次是
回浠水縣城。第二次是赴離武昌不遠的漢川縣,時間分別是1923年夏和1925
年秋,但似乎加起來的時間也沒有半年。第三次是1927年10月,他做了省立
第七國小的校長,學校的校址在武昌水陸街。1928年初便前往日本留學,人
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十年,徐復觀度過了人生中最難忘的歲月,完成
了五年的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的學業和三年多的湖北國學館的學業,這是
他主要的求學讀書時期。
關於這十年的收穫,有人加以概括:一是研讀儒家的典籍,二是對現實
生活有所認識②。按,這只是大致輪廓,但不夠深入不夠具體,關鍵一點是
,忽視了“攻文”一節的具體情況。湖北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與湖北國學館在
辦學精神上有相通的意義,其中不少教師,如劉鳳章、黃侃(季剛)等先生,
前後兼在兩處任教,是徐復觀在兩處長期受業的老師。兩處辦學具有地方特
色,與國立學校不同①,辦學精神與張之洞主政湖北期間興辦湖北教育一脈
相承,從根本上是宋明儒講學的精神,“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
”。徐復觀稱:“湖北創辦國學館……一復宋明書院講學之遺規。”記述湖
北第一師範學校又以三點加以概括:“第一,他們講學的動機是來自繼往開
來的真實責任感。第二,他們所追求的是要能證驗之於身心,證驗於社會的
‘真知灼見’。第三,他們要培養出的是在人格上能擔負得起人類運命的考
驗。”這種保愛舊學、開創新知的格局,對徐復觀中年以後的學術路向不能
不說具有極大的潛在影響。
然而,引導徐復觀求學之路的,冥冥之中似乎一直有一個“文”字。他
在師範時讀的是普通班——相對“英文班”而言,普通班特別重視的是國文
、歷史、地理、修身等課,略等於現在高中的“文科”。就讀於國學館時,
在四科——經、史、文、理中,他讀的仍是“文”科,這就比師範學校時在
範圍更小的意義上,更近於現在的“文學”專業。後人提到徐氏的文學修養
,往往追溯到他的任天而動的性情,他自己也說過自己的生活歷程是“糊塗
官打糊塗百姓”,有學者研究他的生平轉折的選擇只是生計的偶然④。這些
判斷當然都是有根據的,但這些都是不可解釋的解釋,流於表層而不能令人
意愜。蔌原朔太郎是徐復觀很重視的日本學者,曾經講到人對自己生活的選
擇,認為人的選擇總是和自己的意志有關係的:
人憑著其真實意志,如果想成為有錢人,便一定能成為有錢人;
P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