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之爭

人心之爭

《人心之爭》是2012年2月1日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梅爾文·P·萊弗勒。

基本介紹

  • 書名:人心之爭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第1版 (2012年2月1日)
  • 開本:16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書名:人心之爭
出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2月1日)
外文書名: for the soul of mankind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cold war)
叢書名: 維吉尼亞大學美國研究譯叢
平裝: 481頁
開本: 16
isbn: 9787561775677
條形碼: 9787561775677
商品尺寸: 23.4 x 15.8 x 3 cm
商品重量: 699 g

內容簡介

《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簡介:冷戰的陰雲曾籠罩全球達半世紀之久,當這場意識形態和政治對抗於1990年戛然而止時,哪怕再見多識廣或權傾一時的人也不禁大晾失色。冷戰究竟因何終結?又為何延綿了如此之久?對於這場喬治·H·W·布希總統口中的“人心之爭”,著名歷史學家梅爾文·P·萊弗勒基於新近解密的檔案在《人心之爭(美國蘇聯與冷戰)》中給出了獨到的詮釋。萊弗勒將讀者帶回到了美蘇兩國領導人試圖紓解敵對狀態的四個重要歷史時刻,並探究了他們因何無功而返:1945史達林和杜魯門適時規劃了新政策;1953年馬林科夫和艾森豪探尋了和平的機會;1962年甘迺迪、赫魯雪夫、詹森嘗試緩解緊張局勢;1975年勃日列涅夫和卡特旨在維持緩和狀態。萊弗勒指出,這些領導人無不窺探到了和平的曙光,然而由於意識形態和政治壓力、同盟國和附庸國的施壓、國際體系的發展態勢,以及自身的不快回憶,他們還是任由自己深陷似乎周而復始的敵對怪圈。儘管歷經僵局與失敗,到了20世紀80年代,里根、布希,特別是戈巴契夫終於還是擺脫了曾束縛各自前任的政策方針與思維定勢。萊弗勒用細緻的分析展示了兩極世界的格局如何重構而成,以及在歷經數十年的對峙之後這一勝利具有何等重大的意義——不僅是為兩個超級大國,更是為整個世界滌盪了冷戰的陰霾。

作者簡介

作者:(美)梅爾文·P·萊弗勒譯者:孫閔欣、廖蔚瑩、朱正、王敏、鐘遠注釋解說詞:孫閔欣

目錄

致謝
序言
第一章 冷戰的發端,1945—1948:史達林與杜魯門
革命者史達林
二戰中的史達林
杜魯門
史達林與杜魯門
國際性政治混亂
國內政治
同盟國與附庸國
意識形態、個性特點與國際體系
第二章 和平的機會,1953—1954:馬林科夫與艾森豪
史達林之死
艾森豪的反應
克里姆林宮中的動亂
和平的機會?
軍備控制,德國和印度支那
恐懼與權力
第三章 躲過大決戰,1962—1965:赫魯雪夫,甘迺迪與詹森
千鈞一髮
赫魯雪夫的退讓
甘迺迪等待時機
給和平一個機會
嶄新的開始與唐突的收場
詹森的痛苦與選擇
從大決戰回到冷戰
第四章 緩和政策的遠去,1975—1980:勃列日涅夫和卡特
勃列日涅夫與緩和政策
華盛頓的新面孔,莫斯科的老面孔
附庸國、霸權國和同盟國
中國牌
伊朗和阿富汗
維也納峰會
尼加拉瓜和阿富汗
緩和期的結束
第五章 冷戰的終結,1985—1990:戈巴契夫,里根和布希
美利堅的清晨
莫斯科的黃昏
軍備裁減
撤軍
新思維,舊思維
柏林圍牆的倒塌
東西德的合併
戈巴契夫、里根和布希
結語
參考書目
譯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