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濕地對富營養化水體藍藻種群的調控機理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鐘非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工濕地對富營養化水體藍藻種群的調控機理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鐘非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本項目將人工濕地對富營養化水體藍藻種群的複合作用進行分解,在分析各種作用途徑對水體理化指標影響的同時,運用粒徑譜理論在群落水平分析各種作用途徑對浮游生物群落的影響。然後從水體理化指標和浮游生物群落結構兩方面入手,研究驅動藍藻種群動態變化的關鍵理化因子和群落結構特徵,探討人工濕地對富營養化水體藍藻種群的調控機理。並通過藍藻種群調控效果評價技術體系的建立,對濕地處理工藝進行優選,進一步最佳化人工濕地對藍藻種群的調控效果。
結題摘要
人工濕地對藍藻種群的調控機理研究共分為3大部分,濕地對藻類種群調控小試研究、濕地淨化機理、過程及最佳化措施、濕地對浮游顆粒物分布調控野外研究。 通過比較富營養化水體經濕地循環處理後與對照水體中水質及浮游植物種群組成差異,發現N/P比值可能是濕地調控有害藍藻水華的重要途徑。跟蹤研究濕地對暴發藍藻水華水體處理效果時發現,由於有機負荷高,濕地存在對氨氮去除較差的問題。 為了提升暴發藍藻水華水體處理效果,從基質篩選與曝氣兩方面最佳化濕地對富營養化水體淨化效率,發現將陶粒作為基質並輔助預曝氣能有效提高濕地對高氨氮、高有機負荷水體的淨化效率,此外,探索了最優條件下濕地的淨化過程與微生物生態,發現預曝氣能在水平潛流濕地內部營造多樣化氧化還原狀態,有利於氮的去除;陶粒中鈣、鐵含量較高,能有助於濕地對磷的去除;預曝氣可影響濕地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組成,使得硝化菌與亞硝化菌豐度出現明顯增加,促進濕地對氮的去除。 使用基於光學特徵的浮游植物流式細胞儀分析方法,與基於形態學特徵的浮游植物顯微鏡鏡檢方法進行比較,發現流式細胞儀檢測的總顆粒豐度變化規律與顯微鏡鏡檢浮游植物豐度變化規律存在顯著相關性。濕地型河道構建後對河道水環境質量的影響主要體現在N/P比值出現上升,其調控作用主要體現在粒徑為2-5um、20-50um 與50-100um的具紅色螢光顆粒物豐度隨著N/P比值的上升而產生相應變化,浮游生物群落粒徑與螢光特性分析可以作為形態學分析的一個有效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