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地不二理論

人地不二理論又稱人地全息統一論,它是我國學者在國內外地理學界首次提出的研究方法論。它也是對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對象——人地關係地域系統的深入認識論和方法論。人地不二理論的哲學基礎即一元論,又稱非斷滅認識論。非斷滅論的核心就是:一切事物包括人在內均存在著相互依存並全息統一的實相概念。從此概念中推演出來的諸如人/地、主/客、有限/無限……等等相對存在,最終都要被否定掉。人地全息統一論認為:主觀和客觀的相對存在並非真實的。任何事物都無絕對的主觀客觀之別。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地不二理論
  • 別名:人地全息統一論
  • 性質:深入認識論和方法論
  • 屬性:研究方法論
哲學基礎,心靈環保意義,

哲學基礎

舉例說,海陸地理環境的差異研究是地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方向。若是用非全息的、斷滅的、分別的、執著的觀點看,海洋的地理環境與陸地的地理環境差別很大。然而,若是用全息統一論或非斷滅的觀點看,海洋的存在是依賴陸地、山地直至高原存在而實現的,沒有海洋環境,陸地環境就無從相對存在,離開了平原、山地、丘陵、高原、河流等……眾多的因素,海洋環境無任何意義。由此可見海洋環境並無真實的存在,即所謂無自性。離開了其它地理環境如平原、丘陵、山地、高原、河流等,海洋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所以,從究竟意義上可以說,海洋就是所有陸地地理要素的隱性存在,所有陸地地理要素就是海洋環境的存在因素。於是,海洋與陸地就沒有差別了。實際上,通過三圈環流、地殼運動、天體運動、人類活動……等等因素,海洋環境與陸地環境之間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進一步說,海洋的水環境與陸地的土壤岩石環境也無真實絕對的差別,離開了對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地理環境如此,人地兩者的存在亦如此。比如一個人,從全息存在的原理來看,人是由“非人”的環境要素集合而成,他(她)是由地(骨肉皮毛)、水(血液體液)、火(溫度熱量)、風(體氣運行,動而非靜)四大物質和合而成。用核物理學觀點來看,人是由大量原子、基本粒子組成的。“非人”的因素還多得很,如來自地理環境中的食物、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和其他人的勞動服務,還有其他人的父母,父母的父母、他們吃的糧食、生產糧食的農夫、糧食生長所需的土地水份太陽能……等等。如果我們深入地去看一個人,就會發現一個人的存在,顯現了全部非人要素的存在,實際上,顯現了整個地理環境的存在,以至整個宇宙的存在。因此,人即是地,地即是人,人地不二,這就是人地不二理論的環境哲學意義。據此意義推而廣之,人即是環境、環境即是人,人和環境不二,人和環境是一不是二。
人地不二理論還認為: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一滴水就是一個小世界。人的小宇宙和虛空大宇宙全息對應,人的小宇宙中含攝了所有大宇宙的信息。同樣道理,一座山脈、一棵樹木、一條河流就含攝了一切地理環境的信息。人與地的和諧需要條件,一切自然地理環境的健康離不開人的心靈健康這個充分必要條件。

心靈環保意義

人地不二理論的最終目的是為民眾提供一種心靈環保體驗實踐的方法論基礎。心靈環保體驗過程就是綠色行為的實踐過程。綠色行為的實踐包括每一個民眾的身行、口說、意念的利他(她、它)性。將心靈深處的綠色意念轉換成自利利他(她、它)的體驗生活,變原來自私自利的習慣性思維為自利利他(她、它)的思維,從過去的人我二元、人地二元轉變為人我一元和人地一元,而後落實在行為習慣上。從心靈環保體驗實踐又回到人地不二的理論,實踐和理論二者相互驗證。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方法論看待世界萬事萬物,使心靈與環境融為一體、理論和實踐融為一體、人的生存和地的維持繁榮融為一體、心靈的健康和自然地理環境的健康融為一體。構建一個環境保護的人地全息統一體。
德國哲學家漢斯·薩克塞(Hans Sachsse)從生態哲學的角度,研究了人與自然的關係,認為人類隨著從自然界獲取能量的方式的改變而使人地關係經歷了四個階段:敵人→榜樣→對象→夥伴。即,當原始人為了生存而每日與自然搏鬥的時候,自然環境是競爭的敵人;當農民與自然環境年年打成一片的時候,自然環境是學習的榜樣;當資本一生一世鯨吞自然資源的時候,自然是掠奪的對象;人類只有到了真正實現“人地不二”的個人社會實踐時,自然才會成為和諧的夥伴。
從人地不二理論的觀點看,損地利人是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總根源。但是,損地利人是一種假象,真實情況是損地不利人。因為人地不二,地損則人損。心淨則國土淨,心染則國土染。另一方面,人地不二的進一步邏輯推理,即人人不二或人我不二,以人我不二的觀點看,損人利己也是一種假象,真實情況是損人不利己,相反是害自己,也危害了他人。同樣道理,損地就是心靈污染的實踐。由此可見,心靈環保教育實踐的就是清除心靈污染的實踐。使民眾用人地不二理論的智慧真正認識到“損地利人”是一件不可能事件,損人利己也同樣是一件不可能事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