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經濟學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人口發展及其與自然資源、環境關係的一個經濟學分支。它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揭示、分析人口經濟過程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基本規律和辯證關係、評價和指導制訂相關政策。內容不僅覆蓋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中主要的、已經成型的概念、體系、邏輯和理論,而且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主線,將人口發展過程與資源配置、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旨在形成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與經濟學
  • 外文名:populationeconomics
  • 定位:新興學科
  • 作用:研究人口發展及其與自然資源等
簡介,學科定義,歷史上的人口學說,學科的產生,研究方法,其他學科的關係,

簡介

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是研究人口發展及其與自然資源、環境關係的一個經濟學分支。它運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來揭示、分析人口經濟過程以及自然資源和環境的基本規律和辯證關係、評價和指導制訂相關政策。內容不僅覆蓋人口經濟學、資源經濟學、和環境經濟學中主要的、已經成型的概念、體系、邏輯和理論,而且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主線,將人口發展過程與資源配置、環境政策、可持續發展戰略等內容緊密結合起來,旨在形成人口、資源與環境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分析框架。

學科定義

人口經濟學populationeconomics,研究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口與經濟相互關係及其運動規律的學科。人口運動和經濟運動的對立統一運動,構成了人口經濟運動及相應的人口經濟關係,人口經濟學的任務就是揭示人口經濟關係運動的規律性。

歷史上的人口學說

對人口經濟關係的探討淵源久遠。中國古代許多思想家從不同側面探討了人口經濟關係。管仲提出避免“土滿”和“人滿”為患。孔丘倡導人多而富的思想。墨翟認為,在“食者眾而耕者寡”的情況下,不但要提倡節用,還應減少非生產人口。東漢的王符更明確地提出了人口和土地必須相稱的命題:“土多人少,莫出其財是謂虛土,可襲伐也。土少人眾,民非其民,可匱竭也。是故土地人民必相稱也”(《潛夫論·實邊》)。宋末元初的馬端臨(約1254~1323)論述了國家的貧富、強弱與人口素質的關係。洪亮吉主張用“水旱疾疫”和“君相調劑”的辦法限制人口增長(見中國古代人口思想)
歐洲古代思想家,也頗多涉獵人口經濟關係領域。柏拉圖認為既要“限制人口數量”,又要在所有公民之中“平分土地和房屋”。亞里士多德主張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為標準,來規定“一國人口的最好限度”。到了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人口經濟思想。在英國古典經濟家中,W.配第提出“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的觀點,A.斯密和D.李嘉圖提出對人口的需求也必然支配人口的生產的思想。法國的古典經濟學家西斯蒙第提出為了謀求所有人的幸福,收入必須和資本一同增長,人口不得超過他們賴以生活的收入,消費必須和人口一同增長的觀點。後來在古典經濟學庸俗化的基礎上,英國T.R.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問世。他認為“人口在無所妨礙時,以幾何級數率增加。生活資料,只以算術級數率增加”,其結果是“人口增殖力,比土地生產人類生活資料力,是無限的較為巨大”。他主張對人口增殖加以抑制,把貧困、罪惡、瘟疫和戰爭都說成是“積極抑制”人口增長的手段。

學科的產生

把人口經濟學作為一個獨立學科進行研究,始於20世紀30~40年代,發展於60~7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A.漢森從巨觀角度研究了人口和經濟的關係,認為人口增長刺激投資增長,從而經濟也會增長;人口停滯,經濟也會停滯。他主張鼓勵生育,增加人口。J.L.西蒙(1932~ )在1977年發表了《人口增長經濟學》。他認為,人口增長能給食物、資源等問題的解決帶來刺激,人類智力的絕對增長,也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條件。他力圖證明技術變化、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投資是人口增長的正函式,若干年後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都會享有較高的人均收入,因而他也持鼓勵人口增長的觀點。與此同時,《人口爆炸》(1968)一書作者P.R.埃利希(1932~ ),《增長的極限》(1971)一書作者D.H.梅多斯則持有另外的看法。他們認為人口增長已經超過食物增長,使自然資源枯竭,環境和大氣污染,“世界行將人口爆炸,人類災難就要來臨”。他們主張全球必須保持平衡,出生和死亡人數相等,投資率和折舊率相等,人口和工業都要實現“零值增長”。還有一些學者主張“經濟適度人口”理論,法國的A.索維(1898~ )和美國的J.J.斯彭格勒(1902~ )分別在60年代和70年代發表了《人口通論》和《人口經濟學》,考察了人口增長和消費需求、人口增長與自然資源、人口增長與投資的關係。他們認為人口增長一方面需要加快資本積累,以便增加開發自然資源的投資,另一方面由於要把國民收入的更大部分用於消費而降低資本積累的速度,於國民經濟發展不利,因而主張控制人口增長,最好是有個“適度人口”。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口狀況是由社會生產方式決定的,人口對社會經濟發展有促進或延緩的作用,特別是提出了人口數量質量及其發展要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相適應,人類自身生產必須與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的思想(見人類自身生產和物質資料生產),對人口經濟學的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在50年代,中國政府和經濟學界,提出了在中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節制生育問題。經濟學家馬寅初具體分析了中國人口增長過快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提出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與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觀點。
編輯本段研究對象和內容
人口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口經濟過程中人口與經濟之間的相互關係,即人口經濟關係。一方面考察經濟對人口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人口對經濟的影響作用。通過這兩方面的考察,揭示人口與經濟之間的關係及其運動的規律性。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人口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及其變化規律;人口與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生態平衡;人口投資與經濟投資;兒童成本收益分析等。

研究方法

主要是:
①調查和統計分析。即通過調查收集大量人口經濟資料,經過統計分組和綜合,加以整理分析,從中找出人口經濟運動的內在聯繫。
②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這種方法既對某一時點上的人口經濟關係作橫向解剖,又對一定時期的人口經濟關係變化作縱向刻畫,既可以考察時點上人口經濟發展的水平、狀況和特點,也可以考察人口經濟變化的速度、方向和趨勢。
③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前者是對人口經濟關係的質的規定的分析,後者是確定人口經濟現象的數量界限。前者可以揭示不同生產方式下人口經濟現象的性質和特點,後者可以揭示其數量表現、數量關係和數量變化。二者相輔相成,統一運用於人口經濟學的研究之中。
④巨觀分析和微觀分析相結合。前者從社會總體上研究社會經濟因素和人口的相互作用,後者從個人或家庭角度出發研究人口發展和經濟發展的相互關係。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就能全面地揭示人口因素和經濟因素之間的內在聯繫。

其他學科的關係

人口經濟學是介於經濟學和人口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人口經濟學和人口學、人口社會學、人口地理學、人口心理學、人口生態學一樣,是人口科學體系的組成部分。由於經濟是制約人口過程的決定性因素,人口的自然變動、遷移變動和社會變動,無一不受經濟發展的決定和制約,都是在經濟的影響和支配下發展的。研究人口與經濟的相互關係,對於認識人口現象,揭示人口過程的本質具有重要意義。因此,人口經濟學是人口科學體系的重要分支,在人口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口經濟學與工業經濟學、農業經濟學、教育經濟學、生態經濟學、技術經濟學等具有相同的性質和特點,是經濟科學的組成部分。由於人口是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和體現生產關係的生命實體,人口對經濟運動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可以加速或延緩經濟的發展,因此,人口經濟學在經濟科學體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