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口在10萬以下的民族
- 國家:中國
- 民族數量:20個
- 代表:布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等
珞巴族,獨龍族,基諾族,鄂倫春族,塔塔爾族,
珞巴族
珞巴族人口近3000人,是中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居住在墨脫縣北部的珞巴族人使用藏語,其他珞巴族人都使用珞巴語。珞巴語屬漢藏語系,不同地區的珞巴族人之間的方言有差異。珞巴一詞源於藏語,其意為“南方人”,是藏族人對他們的稱謂。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珞巴族人還在使用刻木結繩來記事,沒有本民族的文字,少數人通藏文。新中國成立後,珞巴族人民享受到民族平等的權利,在國家和各民族兄弟的大力支援下,走上了現代化的生產道路,經濟文化得到迅速發展。珞巴族人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
獨龍族
獨龍族人口為7400多人,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流域的河谷地帶。使用獨龍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文字。獨龍族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物。獨龍族的族稱始見於《大元一統志》麗江路風俗條,被稱為“撬”。明清時稱為“俅”或“曲”。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的意願,採納了其自稱的“獨龍”稱謂。過去,獨龍族人的社會生產力發展很低,使用原始的木、竹製簡單工具,從事刀耕火種的農業生產,採集和漁獵是不可缺少的生產補充。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才徹底改變了這一落後面貌。獨龍族人勤勞、好客、重友,常常一家有事,全村幫忙。獵獲的野物,凡參與狩獵者人人有份。他們重信義,尊諾言,有著優良樸素的道德觀念,“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是獨龍族的傳統美德。
基諾族
基諾族人口2萬多人,主要聚居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西雙版納州的一座大山上,使用基諾語,屬漢藏語系,沒有本民族文字。基諾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盛行祖先崇拜。基諾是本民族的自稱。關於基諾族的來源,沒有文字記載。基諾族人尊奉諸葛亮,傳說是諸葛亮南征部隊的一部分人,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新中國成立後,基諾族人直接從原始社會末期進入到社會主義,徹底改變了刀耕火種、刻竹記事、以物易物和祭鬼治病的落後面貌。如今,基諾族的幹部、醫生、商人和農業科技人員都已成長起來。
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人口8000多人,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交接處的大小興安嶺中,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設有鄂倫春自治旗。鄂倫春族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這一名稱在清初的史料中就有記載。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活規律了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餘的遊獵民族,獵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新中國成立後,鄂倫春族人一步跨入到社會主義。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等,甚至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鄂倫春族人普遍信仰薩滿教,崇拜自然物,相信萬物有靈,盛行對祖先的崇拜。
塔塔爾族
塔塔爾族人口近5000人,散居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比較集中的有伊寧、塔城、烏魯木齊等城市。使用塔塔爾語,屬阿爾泰語系。除一些老年人使用塔塔爾語外,其他人一般都使用當地的哈薩克語或維吾爾語。塔塔爾族有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但由於同哈薩克族、維吾爾族人雜居在一起,關係密切,所以這兩個民族的文字成為塔塔爾族人的通用文字。塔塔爾族人多信仰伊斯蘭教。塔塔爾族的先民來自中國北方突厥汗國的一個部落“韃靼”,最早見於唐代。公元13世紀蒙古族西征時,西方人把蒙古人稱為塔塔爾。公元19世紀初開始,有不少塔塔爾人自俄羅斯遷徙到中國新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又有一些塔塔爾人遷來,成為中國的塔塔爾族。居住在村落的塔塔爾人主要從事牧業生產。塔塔爾人中的知識分子,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多居住在城鎮,為新疆的教育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