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乳頭瘤病毒(HPV)結構蛋白的體外可控雜合自組裝

人乳頭瘤病毒(HPV)結構蛋白的體外可控雜合自組裝

《人乳頭瘤病毒(HPV)結構蛋白的體外可控雜合自組裝》是依託吉林大學,由吳玉清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大研究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人乳頭瘤病毒(HPV)結構蛋白的體外可控雜合自組裝
  • 項目類別:重大研究計畫
  • 項目負責人:吳玉清
  • 依託單位:吉林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無包膜雙鏈DNA病毒,晚期表達結構蛋白L1和L2組成病毒衣殼。在適當的條件下,L1蛋白能形成五聚體(Pentamer),並由72個五聚體自組裝(Self-assembly)構成類病毒顆粒(Virus-like Particles,VLPs)。因既具簡單結構和複雜功能兩重性,又具有在適當條件下可迅速自組裝成VLPs的特點,HPV成為當前化學家和生物學家了解、認識和模擬病毒繁衍機制的有序結構及自組裝體模型。本申請首次提出不同亞型HPV L1五聚體雜合自組裝概念和研究思路,擬通過對L1蛋白結構的改變和摺疊體形狀的調控,實現由單體到五聚體、再到VLPs的多級、雜合體外可控自組裝,並揭示其中相關分子機理、組裝過程和動態機制。希望能從本質上揭示病毒蛋白結構、生物大分子自組裝體與其.功能的內在聯繫,為簡單生物體的模擬組裝開闢一條新路徑,也為有效預防或制服病毒奠定理論基礎。

結題摘要

以降低預防性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成本、提高其穩定性和廣譜性為出發點,以深入HPV揭示衣殼蛋白自組裝機理和關鍵組裝因素為目的,我們重點開展的研究如下: 以高危性 HPV16 L1、18 L1為例,通過基因重組互換關鍵肽鏈段構建了兩重組L1蛋白; FPLC確認它們都能形成很好的五聚體(16和18 L1Bi-P),表明互換序列並不影響各自五聚體的形成。經體外調控組裝後,單獨的16、18L1Bi-P以及兩者混合均形成了粒徑在~50nm的VLPs。對組裝過程的穩態光散射(SLS) 監測三體系給出了完全不同的組裝機制,進一步的蔗糖梯度離心和免疫共沉澱(Co-IP)確認了兩者確實存在雜合VLPs。將雜合子經特異性抗體標記的磁珠分離後,計算出其中兩者的比例約是3:5。同時,電鏡(TEM)和動態光散射(DLS)證明雜合子是全尺寸的VLPs。假病毒中和抗體實驗結果表明純化後的雜合VLPs具有高免疫原性,並且誘導了高滴度的中和抗體。本研究為含有多種亞型雜合VLPs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也為調控生物大分子自組裝和揭示重要因素研究奠定了基礎。 在上述研究中發現,HPV16L1螺旋5 (h5) 中R466被偶然突變後不能再形成五聚體。基於此,我們分別對h5中的高度保守序列LGRKFL進行逐點突變。結果表明其中LGR分別突變成A後均無法再形成五聚體,說明h5中的LGR對五聚體形成必不可少,是潛在的抗病毒靶標;另外三點被突變成後都不影響五聚體的形成,但L469A的五聚體可溶性表達量明顯增加,大約是其野生型16WT的2倍。另外,通過研究我們發現GST融合表達的L1蛋白能正確摺疊,但由於GST的位阻效應迫使它只能以單體形式存在;經進一步酶切後的L1卻可同步組裝成五聚體。對該過程的SLS監測實現了對單體到五聚體的形成過程的原位監控,也為利用抗病毒製劑調控五聚體形成提供了新的監測途徑。 進一步,以L1中h5為靶標,設計合成了一系列能有效地抑制L1五聚體形成的小肽類抑制劑。FPLC和CD結果表明小肽序列和構象是產生抑制的關鍵。經過篩選後的pep14的IC50為27.24nM。另外,高水溶性芳烴—CP5A和SC4A對L1五聚體的形成顯示了明顯的抑制; 其中CP5A抑制效應更強,IC50 為0.62mM。但由於兩者作用靶標胺基酸的不同導致呈現了明顯不同的抑制機制。這些研究為研發大環類抗病毒藥物奠定了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