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丹草

人丹草

人丹草又稱薄荷,性涼,味辛。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薄荷 
  • 拉丁學名:Herba Menthae① Mentha haplocalyx Briq.②Menthahaplocalyx Briq.var.piperascens (Malinvaud)C.Y.Wu et H.W.Li M.arvensis L.var.malinvaudi (Levl.)C.Y.Wu et H.W.Li
  • 別稱:蕃荷菜
  • 英文名:Wild Mint Herb
  • 學名:Herba Menthae Heplocalycis 
來源,形態特徵,採制,套用,藥理,

來源

為唇形科植物蒲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地上部分。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0~80cm,全株有香氣。根莖匍匐。莖直立,方形,有分枝,具倒生柔毛。葉對生,披針形、卵形或長圓形,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細鋸齒,兩面疏生短柔毛及腺鱗。輪傘花序腋生;苞片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有緣毛;花萼鐘形,外被柔毛和腺鱗,具10脈,5齒裂;花冠青紫色、淡紅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頂端2裂,較大,雄蕊4。小堅果卵形。花期8~10月,果期9~11月。江蘇、河南、安徽、江西有大面積栽培。

採制

夏、秋季莖葉茂盛或花開至3輪時,于晴天分次采割,曬乾或陰乾。
【中藥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髮油0.8~1%,乾莖葉含1.3~2%。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 Menthol),含量約77~78%, 其次為薄荷酮(Menthone), 含量為8~12%, 還含乙酸薄荷脂(Menthyl acetate) 、莰烯(Camphene)、 檸檬烯(Limonene)、 異薄荷酮(Isomenthone)、 蒎烯(Pinene) 薄荷烯酮(Menthenone)、 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Rosmarinicacid)。 鮮莖葉含揮髮油約1%,乾莖葉含油1.3%-2%。油中主要含l-薄荷醇(l-menthol)約77%-87%,其次含l-薄荷酮(l-menthone)約10%。另含異薄荷酮(isomenthone)、胡薄荷酮(pulegone)、乙酸癸酯(decylacetate)、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苯甲酸薄荷酯、α-蒎烯、戊醇-3、β-蒎烯、β-側柏烯(β-thujene)、己醇-2、d-月桂烯(d-nyrcene)、寧烯、辛醇-3、桉葉素(cineole)和α-松油醇(α-terpineol)等。此外葉尚含蘇氨酸(threonine)、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醯胺等多種游離胺基酸。據稱含有樹脂及少量鞣質和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還有多種黃酮類化合物。
【中藥化學鑑定】:(1)取本品葉粉末少許,經微量升華得油狀物,迅速加硫酸2滴及香草醛結晶少量,顯黃色至橙黃色,再加水1滴,即變紫紅色。(示薄荷醇)(2)取本品0.5g,加石油醚(60-90℃)5ml,密閉,振搖數分鐘,放置30min,濾過,濾液供點樣,另以薄荷醇為對照品,配成每ml含2mg的對照品溶液。分別點樣在矽膠G薄層板上,以苯-醋酸乙酯(1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後,噴2%香草醛硫酸試液,在100 ℃加熱2-5min,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玫瑰紅色斑點。
性味
性涼,味辛。
功能主治
宣散風熱,清頭目,透疹。用於風熱感冒、風溫初起、頭痛、目赤、喉痹、口瘡、風疹、麻疹、胸脅脹悶。

套用

1.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本品辛以發散,涼以清熱,清輕涼散,為疏散風熱常用之品,故可用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邪在衛分,頭痛、發熱、微惡風寒者,常配銀花、連翹、牛蒡子、荊芥等同用,如銀翹散。 2.用於頭痛目赤,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用治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多配合桑葉、菊花、蔓荊子等同用;用治風熱壅盛,咽喉腫 痛 ,常配桔梗、生甘草、僵蠶、荊芥、防風等同用。
3.用於麻疹不透,風疹瘙癢。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之功,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蟬蛻、荊芥、牛蒡子、紫草等,如透疹湯;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苦參、白鮮皮、防風等同用,取其祛風透疹止癢之效。
4.用於肝鬱氣滯,胸悶脅痛。本品兼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常配合柴胡、白芍、當歸等疏肝理氣調經之品,治療肝鬱氣滯,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如逍遙散。
此外,本品芳香辟穢,還可用治夏令感受暑濕穢濁之氣,所致痧脹腹痛吐瀉等症,常配藿香、佩蘭、白扁豆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3~6g;宜後下。其葉長於發汗,梗偏於理氣。
使用注意
本品芳香辛散,發汗耗氣,故體虛多汗者,不宜使用。

藥理

含揮髮油,油中主要為I-薄荷醇(I-menthol)、1-薄荷酮(I-menthol)及薄荷 酯類等。
薄荷油內服通過興奮中樞神經系統,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促進汗腺分泌,增加散熱,而起到發汗解熱作用;薄荷油能抑制胃腸平滑肌收縮,能對抗乙酸膽鹼而呈現解痙作用;薄荷油能促進呼吸道腺體分泌而對呼吸道炎症有治療作用;體外試驗薄荷煎劑對單純性皰疹病毒、森林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有抑制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卡他球菌、腸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炭疽桿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等有抑菌作用;薄荷油外用,能刺激神經末梢的冷感受器而產生冷感,並反射性地造成深部組織血管的變化而起到消炎、止痛、止癢作用。
薄荷,別名仁丹草等,系唇形科薄荷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各地均有分布。其株高30-60厘米,莖下部匍匐,節上生根,上部直立。葉對生,披針形或橢圓形,兩面皆有毛及油點,額用手揉碎後,有強烈的脯香氣和清涼感,是主要的藥用部分。
《本草綱目》上說:薄荷辛、涼、無毒,具有發汗、退熱、祛風、止氧等功能。長期作菜生吃或熟食,能卻腎氣、祛邪毒、除勞氣、解勞乏,使人口氣香潔。煎湯洗可治膝瘡。還可治痰多及各種傷風頭腦風。此外,榨汁服可去心臟熱及口齒諸病;搗成汁含漱去舌胎語澀;用葉塞鼻,止衄血;還可塗治蜂螫蛇傷。《食醫心鏡》也寫道薄荷煎豉湯、暖酒和飲、煎茶、生吃皆可,比菜更有益處。
薄荷生於河溝邊或山野潮濕地,現多為藥農在面積種植。家庭盆栽薄荷也極簡便。可3-4月間挖取粗壯、白色的根狀莖,剪成長8厘米左右的根段,是埋入盆土中經20天左右就能長出新株。也可在5-6月剪取嫩莖頭遮蔭扦插。薄荷屬多年生植物,根系發達,每年春季翻盆換土時,可分離出大量的植株。平時保持盆土偏濕。施肥以氮肥為主,磷鉀為輔,薄肥勤施。醫藥用草常在生長期採收兩次。第一次(頭刀)是在小暑節前5-6天,葉正茂盛,花還未開放時,割取地上部分;第二次是在秋分至寒露間,花朵盛開,葉未凋落時。藥用以第二次採收的為最好。兩次採收的莖葉可洗淨、切斷、曬乾,放甏中防失香氣或被霉蛀,供全年藥用。
附小驗方:
1.治蜂叮腫脹 薄荷鮮葉貼患處,立即見效。
2.治水入耳作痛 薄荷汁滴入,即愈。
【草藥名】: 薄荷
【內容介紹】:
薄荷 (《雷公炮炙論》)
【異名】蕃荷菜(《千金·食治》),菝藺、吳菝藺(《食性本草》),南薄荷(《本草衍義》),貓兒薄苛(《履巉岩本草》),昇陽菜(《滇南本草》),薄苛(《品匯精要》),蔢荷(《本草蒙筌》),夜息花(《植物名匯》)。
【來源】為唇形科植物薄荷或家薄荷的全草或葉。
【植物形態】①薄荷多年生草本,高10~80厘米。
莖方形,被逆生的長柔毛及腺點。
單葉對生;葉柄長2~15毫米,密被白色短柔毛;葉片長卵形至橢圓狀披針形,長3~7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闊楔形,邊緣具細尖鋸齒,密生緣毛,上面被白色短柔毛,下面被柔毛及腺點。
輪傘花序腋生;苞片1,線狀披針形,邊緣具細鋸齒及微柔毛;花萼鐘狀,5裂,裂片近三角形,具明顯的5條縱脈,外面密生白色柔毛及腺點;花冠二唇形,紫色或淡紅色,有時為白色,長3~5毫米,上唇1片,長圓形,先端微凹,下唇3裂片,較小,全緣,花冠外面光滑或上面裂片被毛,內側喉部被一圈細柔毛;雄蕊4,花葯黃色,花絲絲狀,著生於花冠筒中部,伸出花冠筒外;子房4深裂,花柱伸出花冠筒外,柱頭2歧。
小堅果長1毫米,藏於宿萼內。
花期8~10月。
果期9~11月。
生於小溪溝邊、路旁及山野濕地,或為栽培。
分布華北、華東、華南、華中及西南各地。
②家薄荷與上種相似。
葉卵形至長圓形,長2~5厘米,兩面均有腺點。
萼裂片窄三角形,有緣毛。
花冠淡紫色或白色。
小堅果長0.7毫米。
全國各地多有栽培。
此外,興安薄荷(東北),以及江蘇(蘇州、太倉)栽培的龍腦薄荷(《本草衍義》)等,亦同供藥用。
【採集】大部分產區每年收割2次,第1次(頭刀)在小暑至大暑間。
第2次(二刀)於寒露至霜降間,割取全草,曬乾。
廣東,廣西溫暖地區1年可收割3次。
【藥材】乾燥全草,莖方柱形,長15~35厘米,直徑2~4毫米,黃褐色帶紫,或綠色,有節,節間長3~7厘米,上部有對生分枝,表面被白色絨毛,角棱處較密,質脆,易折斷,斷面類白色,中空。
葉對生,葉片捲曲面皺縮,多破碎。
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
具有白色絨毛;質脆。
枝頂常有輪傘花序,黃棕色,花冠多數存在。
氣香,味辛涼。
以身乾、無根、葉多、色綠、氣味濃者為佳。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產,主產江蘇、浙江、江西。
【化學成分】新鮮葉含揮髮油0.8~1%,乾莖葉含1.3~2%。
油中主成分為薄荷醇,含量約77~78%,其次為薄荷酮,含量為8~12%,,還含乙酸薄荷酯、莰烯、檸檬烯、異薄荷酮、蒎烯、薄荷烯酮、樹脂及少量鞣質、迷迭香酸。
【藥理作用】薄荷醇局部套用可治頭痛、神經痛、瘙癢等。
套用於皮膚,首先有涼感,以後有輕微刺灼感。
此種涼感並非皮膚溫度降低,而系刺激神經末梢之冷覺感受器所引起。
薄荷醇、薄荷酮對離體兔腸有抑制作用,後者的作用較強。
用小鼠作試驗,對離體小腸,薄荷精油有解痙(抗乙醯膽鹼)作用;但對整體小鼠的小腸內容物之推進速度並無顯著影響,甚至有抑制傾向,故推測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於其嗅、味感覺續發性引起的。
薄荷醇的酒精溶液有防腐作用。
它對呼吸道炎症有某些治療作用,可能是由於其促進了分泌而去除了附著於黏膜上的粘液所致。
薄荷酮之刺激性強於薄荷醇。
同屬植物歐薄荷中的總黃酮類具有利膽作用。
【炮製】揀淨雜質,除去殘根,先將葉抖下另放,然後將莖噴灑清水,潤透後切段,曬乾,再與葉和勻。
【性味】辛,涼。
①《醫學啟源》:《主治秘要》雲,性涼,辛。
②《醫林纂要》:辛,寒。
【歸經】入肺、肝經。
①《湯液本草》:手大陰、厥陰經藥。
②《綱目》:入手少、太陰,足厥陰。
③《本草新編》:入肺與包絡二經,亦能入肝、膽。
【功用主治】疏風,散熱,辟穢,解毒。
治外感風熱,頭痛,目赤,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
①《藥性論》:去憤氣,發毒汗,破血止痢,通利關節。
②《千金·食治》:卻腎氣,令人口氣香潔。
主辟邪毒,除勞弊。
③孫思邀:煎湯洗漆瘡。
④《唐本草》:主賊風,發汗。
(治)惡氣腹脹滿。
霍亂。
宿食不消,下氣。
⑤《食療本草》:杵汁服,去心臟風熱。
⑥《食性本草》:能引諸藥入營衛。
療陰陽毒、傷寒頭痛。
⑦《日華子本草》:治中風失音,吐痰。
除賊風。
療心腹脹。
下氣、消宿食及頭風等。
⑧《本草圖經》:治傷風、頭腦風,通關格,小兒風涎。
⑨《本草衍義》:小兒驚風,壯熱,須此引藥;治骨蒸勞熱,用其汁與眾藥為膏。
⑩李杲:主清利頭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氣。
又主肺盛有餘,肩背痛及風寒汗出。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傷寒頭疼,霍亂吐瀉,癰、疽、疥、癲諸瘡。
又:野薄荷上清頭目諸風,止頭痛、眩暈、發熱,去風痰,治傷風咳嗽、腦漏鼻流臭涕,退虛癆發熱。
⒀《綱目》:利咽喉、口齒諸病。
治瘰癧,瘡疥,風瘙癮疹。
⒁《本草述》:治中風,癲癇,傷燥熱郁。
⒂《醫林纂要》:愈牙痛,已熱嗽,解郁暑,止煩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不宜久煎),0.8~2錢;或入丸、散。
外用:搗汁或煎汁塗。
【宜忌】陰虛血燥,肝陽偏亢,表虛汗多者忌服。
①《藥性論》: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虛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動消渴病。
③《本經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虛冷;陰虛發熱,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從新》:辛香伐氣,多服損肺傷心,虛者遠之。
【選方】①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風熱:薄荷末煉蜜丸,如芡子大,每噙一丸。
白沙糖和之亦可。
(《簡便單方》) ②治眼弦赤爛:薄荷,以生薑汁浸一宿,曬乾為末,每用一錢,沸湯泡洗。
(《明目經驗方》) ③治瘰癧結成顆塊,疼痛,穿潰,膿水不絕,不計遠近:薄荷一束如碗大(陰乾),皂莢十挺(長一尺二寸不蛀者,去黑皮,塗醋,炙令焦黃)。
搗碎,以酒一斛,浸經三宿,取出曝乾,更浸三宿,如此取酒盡為度,焙乾,搗羅為散,以燒飯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於食前,以黃芪湯下二十丸,小兒減半服之。
(《聖惠方》薄荷丸) ④治風氣瘙癢:大薄荷、蟬蛻等分為末,每溫酒調服一錢。
(《永類鈐方》) ⑤治血痢:薄荷葉煎湯單服。
(《普濟方》) ⑥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
或以乾者水煮,綿裹塞鼻。
(《本事方》) ⑦治蜂蠆螫傷:薄荷按貼之。
(孟詵《必效方》) ⑧治火寄生瘡如灸,火毒氣入內,兩股生瘡,汁水淋漓者:薄荷煎汁頻塗。
(《醫說》) ⑨治耳痛:鮮薄荷絞汁滴入。
(《閩東本草》)
【名家論述】①《綱目》:薄荷,辛能發散,涼能清利,專於消風散熱。
故頭痛,頭風,眼目、咽喉、口齒諸病,小兒驚熱,及瘰癧、瘡疥為要藥。
⑦《本草經疏》:薄荷,辛多於苦而無毒。
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從火化,主血脈,主熱,皆陽髒也。
賊風傷寒,其邪在表,故發汗則解。
風藥性升,又兼辛溫,故能散邪辟惡。
辛香通竅,故治腹脹滿、霍亂。
《食療》引為能去心家熱,故為小兒驚風、風熱家引經要藥。
辛香走散,以通關節,故逐賊風、發汗者,風從汗解也。
本非脾胃家藥,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難主下氣;勞乏屬虛,非散可解,三療俱非,明者當子別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發汗虛表氣也。
咳嗽若因肺虛寒客之而無熱症者勿服,以其當補而愈。
陰虛人發熱勿服,以出汗則愈竭其津液也。
腳氣類傷寒勿服,以其病主下而屬脾故也。
血虛頭痛,非同諸補血藥不可用。
小兒身熱由於傷食者不可用,小兒身熱因於疳積者不可用。
小兒痘瘡診得氣虛者,雖身熱初起,亦不可用。
③《藥品化義》:薄荷,味辛能散,性涼而清,通利六陽之會首,祛除諸熱之風邪。
取其性銳而輕清,善行頭面,用治失音,療口齒,清咽喉。
同川芎達巔頂,以導壅滯之熱。
取其氣香而利竅,善走肌表,用消浮腫,散肌熱,除背痛,引表藥入營衛以疏結滯之氣。
④《本草新編》:薄荷,不特善解風邪?尤善解憂鬱,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
薄荷入肝膽之經,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較柴胡更為輕清。
⑤《本草求真》:薄荷,氣味辛涼,功專入肝與肺。
故書載辛能發散,而於頭痛、頭風、發熱惡寒則宜,辛能通氣,而於心腹惡氣、痰結則治:涼能清熱,而於咽喉、口齒、眼、耳、癮疹、瘡疥、驚熱,骨蒸、衄血則妙。
是以古方逍遙,用此以為開郁散氣之具;小兒驚癇,用此以為宣風嚮導之能;腸風血痢,用此以為疏氣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過二、三分為止,恐其有泄真元耳。
⑥《本經續疏》:吐下則脹滿應減,下氣則宿食應行,即不減不行,亦宜以寬中理氣消導順降為治,何取於薄荷?不知薄荷之涼,大有似乎豆蔻輩,原能寬中理氣,消導顧降者也。
特其芳烈外發,不似豆蔻輩內藏,所以重在散發,而治內不專耳。
設使惡氣宿食既已內擾,仍復托根於表,則非薄荷之內解其結,外劇其根,何以使表里盡除耶。
⑦《醫學衷中參西錄》:薄荷味辛,氣清郁香竄,性平。
其力能內透筋骨,外達肌表,宣通臟腑,貫串經絡,服之能透發涼汗,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
若少用之,亦善調和內傷,治肝氣膽火鬱結作痛,或肝風內動,忽然癇痙瘈瘲,頭疼、目疼,鼻淵、鼻塞,出疼、咽喉腫疼,肢體拘攣作疼,一切風火鬱熱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挾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腸中之熱,則其痢易愈。
又善消毒菌,逐除惡氣,一切霍亂痧證,亦為要藥。
為其味辛而涼,又善表癮疹,愈皮膚瘙癢,為兒科常用之品。
溫病發汗用薄荷,猶傷寒發汗用麻黃也,按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藥。
《本經》、《別錄》皆未載之,至唐時始列於藥品,是以《傷寒論》諸方未有用薄荷者。
然細審《傷寒論》之方,確有方中當用薄荷,因當時猶未列入藥品,即當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轉用他藥者。
試取《傷寒》之方論之,如麻杏甘石湯中之麻黃,宜用薄荷代之。
蓋麻杏甘石湯,原治汗出而喘無大熱,既雲無大熱,其仍有熱可知,有熱而猶用麻黃者,取其瀉肺定喘也;然麻黃能瀉肺定喘,薄荷亦能瀉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氣之盛,又善搜肺風),用麻黃以熱治熱,何如用薄荷以涼治熱乎?又如凡有葛根諸湯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蓋葛根原所以發表陽明在經之熱,葛根之涼不如薄荷,而其發表之力又遠不如薄荷,則用葛根又何如薄荷乎?斯非背古訓也,古人當藥物未備之時,所制之方原有不能盡善盡美之處,無他,時勢限之也。
⑧《本草正義》:孫星衍輯刻《本草經》,徑謂薄荷蘇類,確乎可信。
《唐本草》謂為辛溫,亦以蘇類例之。
然冷冽之氣能散風熱,決非溫藥,故潔古直謂之辛涼。
其主治則《唐本》謂賊風傷寒、惡氣、心腹脹滿、霍亂、宿食不消、下氣,又皆與紫蘇大略相近,惟辛而涼降,微與溫散者不同耳。
按外治風熱生瘡:煮汁和入消腫末藥敷之,涼入肌膚,立能止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