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中邑

亳中邑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尹誥》中的“亳中邑”,亳都為邑;據《尹誥》《尹至》兩文記載,湯居之亳於滅夏前但名曰“亳”,夏亡商興之後則稱“亳中邑”

文獻記載,地中變遷,

文獻記載

《尹誥》記成湯作邦而都“亳中邑”,即知其於天地之中建立王邑,這一做法顯然繼承了上甲微的執中思想 。 《詩商頌玄鳥》:“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古帝命武湯,正域彼四方。方命厥後,奄有九有。”鄭 玄 《箋 》:“古帝,天也。天帝命有威武之德者成湯,使之長有邦域,為政於天下。”足見湯 居立於九州的中央,如 此才可以“肇域彼四海 ”,而使“四海來假”而朝。又《殷武》云:天命多辟,設都於禹之績。”“商邑翼翼,四方之極 。”鄭玄《箋 》:“極,中也。”禹跡也就是九州的格局,顯然,商王所建都邑只能 以禹跡九州為背景,而不可能再 以舜跡十二州為基礎。
殷商都邑王庭自成湯始即居四方之中,其制度代代相襲。這些作為既是對 《堯曰 》所載堯 、舜 、 禹 禪讓 必親躬歷數、居中而治思想的發展,同時也顯示了古人對於天文與王權關係的深刻理解 。

地中變遷

《保訓》所述的早期地中乃由舜所測得,地在歷山,當今濮陽一帶。其時囿於夷夏東西的政治格局,致所求之地中更重南、北的取中。晚期地中則由(商湯六世祖先)上甲微所測得,地在河洛有易之地,當今河南嵩山洛水一帶。其時在夏王朝開創的新的政治地理的框架下,地中的思想不獨限於南、北,同時也要考慮東、西的取中,從而在九州的基礎上形成了四方之中的觀念”。
“新作的夏邑一方面需要圍繞著以河洛嵩山為中心的新的地中而選建,另一方面又必須呈現為沒有城牆的邑制,從這兩個特點分析,目前的考古遺存唯有二里頭遺址可以當之”。而二里頭文化的“年代上限不早於公元前1750 年,這意味著二里頭文化第一期的年代恰好落在了商湯六世祖先上甲微變求地中的時代。很明顯,文獻記載與碳十四測年及考古學研究三者的契合使我們相信,不僅早晚地中變遷的史實可以得到印證,而且正是由於這一史實的澄清,使我們得以據居中而治及以邑制為主庭的傳統思考認為,二里頭一期文化屬於夏王朝晚期遺存的結論更具意義”。
商人與嵩山河洛一帶關係密切,上甲微“變求地此,“在九州的基礎上形成了四方之中的觀念”。這對於理解二里頭文化作為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文化”的形成,及其在中國文明史上開創紀元的歷史地位,都不無裨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