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菌(中藥)

亮菌(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亮菌,中藥名。為白蘑科真菌發光假蜜環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Fr.)Sing.的菌絲體。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西、四川、雲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急慢性膽囊炎,膽道感染,肝炎,闌尾炎,中耳炎。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亮菌
  • 別稱:假蜜環菌、易逝杯傘、青槓鑽、光菌、發光小蜜環菌
  • :真菌界
  • :真菌門
  • :層菌綱
  • :傘菌目
  • :白蘑科
  • :蜜環菌屬
  • :發光假蜜環菌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研末,1.5-3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菌絲體。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肝、膽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急慢性膽囊炎,膽道感染,肝炎,闌尾炎,中耳炎。

相關配伍

治膽囊炎,肝炎:亮菌、板藍根各15g,連翹、銀花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3次服。(《中國食物大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研末,1.5-3g。

採集加工

夏、秋季采,洗淨,曬乾。

形態特徵

菌蓋寬3-8cm,扁半球形,後漸平展,中部鈍;蓋面不粘,蜜黃色或黃褐色,老後銹褐色,往往中部色深,有纖毛狀鱗片;蓋緣有時稍上翹。菌肉白色或帶乳黃色。菌褶延生,較窄,幅窄,不等長,白色至污白色或稍帶淡肉粉色。菌杯長3-12cm,粗0.3-1cm,近等粗,上部污白色,中部以下灰褐色至黑褐色,常扭曲。有平伏絲狀纖毛,內部鬆軟,後中空。孢子寬橢圓形至近卵圓形,平滑,無色,(8-10)μm×(5-7)μm。

生長環境

生於闊葉樹的樁上或樹幹的根部和基部,叢生。分布於東北、華北及甘肅、江蘇、安徽、浙江、福建、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性狀鑑別

菌絲體白色或黃棕色至棕褐色。菌索發達。白色菌絲體在暗處發淺藍色螢光。

藥理作用

1、抗腫瘤作用。
2、對輻射防護和升白作用。
3、抗菌作用。
4、其他作用:促進膽汁分泌,降壓作用等。

現代套用

1、治療慢性膽囊炎。
2、治療遷延性及慢性肝炎。
3、治療急性膽道感染。

相關論述

1、《全國中草藥彙編》:“抗菌消炎,主治膽囊炎、肝炎。”
2、《秦嶺巴山天然藥物志》:“主治闌尾炎,中耳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