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頭村

亭頭村位於福建省武平縣北部桃溪鎮內,省道205線貫穿全村,轄亭頭、湖潦下、崗子上、蘭佳第等四個自然村。1952年被地確定為革命基點村。距武平縣城35公里,距鎮政府3.5公里,村委會位於河西片區。

全村山林面積占90%以上,耕地僅分布在河谷兩岸及山間坳口,發源於梁山頂的孔廈溪及發源於昭信的永平溪在境內匯合成亭頭河,貫村而流至桃溪河直至汀江。境內最高峰崩寨崬,海拔525米。全村戶籍人數2000餘人,均姓李,無一異姓,均為上杭火德公第五代孫千七郎公之後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亭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南
  • 電話區號:0597
  • 郵政區碼:364303
  • 面積:15.9平方公里
  • 人口:2136人
  • 方言: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閩F
歷代沿革,名勝古蹟,紅色古蹟,歷史遺址,名人,李長明,李登嵩,李浪軒,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概況,農村經濟,基礎設施,歷史文人,

歷代沿革

據《武平縣誌》載,宋時即有亭頭一名。
宋時下設5鄉,後劃為7鄉,統17里13保。縣北為永寧鄉,統湘坑、七里、露溪、亭頭、象村、大禾、昭信7保。民國15年廢道,以省統縣,武平直屬福建省。置亭頭鄉,隸屬武平縣北三區之一桃溪區。 民國20年(1931年1月),武平的武東、武北地區與上杭聯合成立杭武縣蘇維埃政府。縣機關駐上杭白砂。12月,撤銷杭武縣,武北、武東劃歸武平縣。
民國24年(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新縣制,以保甲為基層組織,武平縣劃為10區,69聯保,300保,3037甲。置亭頭保,隸屬第十區。
民國29年(1940年),武平縣劃為4區,21鄉(鎮),260保,2609甲。亭頭保隸屬第四區桃溪鄉。
民國31年(1942年)撤銷區,由縣直接統鄉,全縣劃為19鄉(鎮),258保。亭頭保直接隸屬桃溪鄉。
民國37年(1948年)分設桃溪鄉、小瀾鄉(今小蘭村)。亭頭保隸屬桃溪鄉。
1949年11月,為集中精力清匪反霸、安定社會秩序,全縣建立城廂、東留、中山、下壩、岩前、象洞、十方、中正8個區。
1950年,廢除原鄉(鎮)、保、甲,建立區級人民政權。置亭頭鄉,隸屬第十一區。
1952年12月,十一區(桃瀾)與十三區(湘店)合併為桃溪區。亭頭鄉隸屬桃溪區。
1954年,桃溪區易名桃瀾區,亭頭鄉隸屬桃瀾區。
1956年4月,永平區、桃瀾區、大禾區合併為武北區;亭頭鄉隸屬武北區。
1958年4月,撤區並鄉,武平縣8個區(鎮)、78個鄉,撤併為30個鄉(鎮),下轄208個農業生產合作社,2399個生產隊。置亭頭村農業社,隸屬桃溪鄉。
1958年11月,全縣實行人民公社化,撤銷鄉(鎮),將203個高級農業社、4個初級農業社合併成立16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政體。小瀾、桃溪二鄉合併成立十月公社,1960年2月,湘店公社併入桃溪公社,1961年4月湘店公社分出。1984年10月,撤銷桃溪公社,復設桃溪鄉。
1961年4 月,置亭頭村大隊,隸屬桃溪公社。
1984年10月,撤銷人民公社、生產大隊建制,設立鄉(鎮)人民政府、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撤銷亭頭村大隊,設亭頭村委會,隸屬桃溪鄉。
1995年12月19日撤銷桃溪鄉,設立桃溪鎮。亭頭村隸屬桃溪鎮。

名勝古蹟

紅色古蹟

1932個2月紅十二軍攻克武平,武平縣革命委員會在武東陳坑成立,不久遷至亭頭,並改稱為武平縣蘇維埃政府。辦公地址設在文靖遺廬。縣蘇辦公地址設“三苟居”,縣政治保衛局駐“西平第”,縣政治保衛隊駐“擇仁居”,縣郵政局駐“紅色飯店”,縣監獄設在化育學校(原址已毀,現亭頭國小內坪),軍事部、裁判部駐“寶壽居”。

歷史遺址

建於1947年的道觀平武山及太平寺(建於明朝中期,文革中被毀,於90年代初重建)等。

名人

亭頭村在大革命時期,就有大批人參加赤衛隊及農民組織,解放後有30餘人被追認為革命烈士,解放後參加工作、為國家建設事業作出貢獻的亦不在少數。比較突出的有以下:

李長明

字嘉章,號李光。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出生於武平縣桃溪鄉亭頭村的一個破落地主家庭。中學畢業。民國15年(1926年),任閩西農民革命軍新編游擊隊副官,民國16年5月7日,上杭國民黨右派實行清黨後,離隊回鄉。回鄉後,與共產黨員張滌心、劉月蘭等在賴園寨架起簡易營房,成立“鐵血團”,組織農民武裝,宣傳“打倒軍閥,反對強暴,救濟貧民”。軍閥郭鳳鳴和地主、資本家把賴園寨視為眼中釘,幾次設計圍剿。武平縣知事特地來到亭頭鄉,托人送上名片會見長明。長明帶4個保衛人員來到亭頭化育學校。縣知事設宴相待,席間假惺惺地說:“長明兄年輕有為,文武雙全,若升學深造,高官可望,如能下山升學,我當贈助學資銀元1000元”。長明當即謝絕說:“革命者為的是造福人民,哪能為自己謀求升官發財呢”?縣知事無言以對,狼狽而回。同年中秋晚上,賴園寨被郭鳳鳴部包圍,損失慘重。李長明等十餘人衝出包圍,方免於受害。不久,李長明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李長明受黨組織派遣打入救鄉團鐘紹葵部做策反工作,想將鐘的部隊爭取到革命這邊來。長明成了鐘紹葵的結拜兄弟,擔任副官之職,他利用這個身份經常來往於廣東蕉嶺一帶,同那裡的共產黨組織進行秘密聯繫,並帶著宣傳品回來。一次,長明將宣傳單交給李書林等深夜貼在武平各城門上。鐘部和縣府膽戰心驚,以為共產黨就要進城了,下令增設崗哨,清查戶口,通宵巡邏,鬧得滿城風雨。又一次,鐘紹葵率部到武北,李長明策劃鐘紹葵部收繳了大地主“賤狗老”的槍,並罰銀元數千元,給武平的革命除去一個大害。經過一段時間工作,李長明將鐘部一個中隊長爭取過來,並介紹他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久,長明的身份暴露,經組織同意離開鐘部。此後,鐘紹葵派兵包圍李長明家,放火燒掉他的房屋,搶走所有財物。長明回到武北,派人到廣東五華請來30餘個造槍師傅,以防止土匪搶劫和保衛社會治安為名,在亭頭辦起了兵工廠。1929年7月,長明出席中國共產黨閩西第一次代表大會。12月5日,作為小瀾暴動副指揮,帶領化育學校教員以及50多名農民武裝,與張滌心、劉克模等一起,舉行小瀾暴動,擊潰鄉民團,繳獲十多支步槍,沒收土豪、地主的穀子分給農民,成立鄉蘇維埃政府。接著,長明又與李仙槎等人策劃中堡武裝暴動,因事泄未成。1930年4月,武北區蘇維埃政府成立,李長明被選為主席,兼列寧國小軍事教官。1930年冬,救鄉團幾次騷擾武北蘇區。李長明與中國共產黨武北區委書記練寶楨、四支隊支隊長張維民、政委張滌心等轉移到上杭。1931年1月,長明任杭武縣蘇維埃政府委員、第八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同年秋,長明因肅“社會民主黨”事件被錯殺。解放後平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李登嵩

1914-2000。1930年1月入閩西列寧師範學校學習,5月參加紅軍,193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歷任紅12軍政治部宣傳員,紅12軍軍部機要員、軍特務團黨委幹事、紅12軍36師政治部文書股長、師衛生隊指導員,紅一軍團一師二團政治處技術書記,直屬野戰醫院黨總支書記等。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抗日戰爭期間,任八路軍115師獨立團政治處組織幹事、營代理教導員,冀察晉軍區第一軍分區政治部科長,晉察冀軍區後方政治處黨委書記、政治處主任,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巡視團主任、軍區衛生部政委、教導團政治處主任、軍區政治部鋤奸部科長、供給部政治處主任、獨立旅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四軍分區47團政委、冀晉軍區政治部保衛部部長、大同軍分區副政委等職,參加過平型關戰鬥和馮家溝襲擊戰、平漢線望都襲擊戰、靈壽城郊保衛麥收等反掃蕩戰鬥。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晉軍區一分區副政委、華北軍區第209師副政委,參加了圍困大同、解放張北等重要戰鬥。新中國成立後,歷任第37軍111師政委,華北軍區後勤部軍需部政委、軍委總政治部組織部紀檢處副處長、海軍艦船修造部政委等職。1960年9月後,任第三機械工業部九局副局長、第六機械工業部政治部幹部局局長、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顧問,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黨組紀檢組顧問等職。1995年離職休養。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二級解放勳章,當選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2000年12月18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

李浪軒

(?-1931)列寧學校校長,1931年以“社黨”錯殺於上杭,解放後平反。
此外,還有李可隆、李邦洪、李茂勝、李添勝等三十餘革命烈士。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江東鎮下轄村

概況

亭頭村昔時稱“亭兜村”,創村時因地貌似兜形, 加上村首有一亭,故取名“亭兜村”,但“兜”與“頭”諧音,而叫為“亭頭村”。全村姓林,林氏原從江蘇下邳(現邳縣)遷福建莆田,尊賢里北螺村。宋理寶佑間(公元1253-1258年)因兵燹徙創澄海鴻溝鄉,明初再遷入江東西前溪創村,嘉靖年間(嘉靖元年為公元1522年)先輩林朴齋再從西前溪村三房遷此定居,開基立業。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遷海界”時有盛姓親戚投奔聚居,至晚清時另徙他鄉。現屬潮安縣江東鎮亭頭村村民委員會,在鎮之東北部,距鎮政府四公里。東北兩面瀕臨韓江東溪,西北與元巷村相臨;南面接村頭村和洲東村。全村518戶,總人口2127人(其中男性1006人;女性1121人),勞動年齡內人口1200人。種植耕地面積428畝。屬沙質土,宜種甘蔗、黃麻、花生、玉米、大豆及水果等旱園作物。

農村經濟

手工業自晚清開始,村中有打錫薄,浸靛,醃製加工雜菜,醬料的傳統工藝。現還有多人在本村及潮城、彩塘、庵埠、汕頭等地開辦醬園及醃製工場。
1955年至1956年曾同省內的東莞,順德等縣掛勾黃麻高產單位豐產連環競賽,受到外地的讚譽。1958年引種廣東省農科所“粵園八號“黃麻優良品種,創全省黃麻高產記錄,其時全村種植該品種109畝,平均畝產1015斤。
1966年種植水稻“珍珠矮”和番薯“紅肉雞烤耙”品種,分別以平均畝產1050斤和10000斤產量創全省畝產記錄。
1972年村自籌資金13000多元建成水池,蓄濾韓江水,設點供村民飲用上自來水。村也開始利用加工火力發電,使農戶用上電燈照明。
改革開放以後,農業進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到戶之後,尤其是1983年延長了承包年限,使種植也大力轉型改變,大片規劃種植荔枝,芒果以及香蕉,楊桃等適時水果。而且部分耕地精工種植蔬菜類,如冬瓜,吊瓜,苦瓜,香瓜,南瓜,絲瓜,瓠瓜等瓜類和包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菠菜,韭菜,蘿蔔,白茄,甜椒,西紅柿,豆莢等。經濟效益不斷提高,做到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發展本地特色農業,農民逐年增收。
全村有50%富餘勞動力也“洗腳上田”進入城市,其中很多到廣州,東莞,珠江三角洲等發達地區經商,辦工場或打工,增加收入,已逐步達到小康生活的水平。農民的新居,其規劃建築都按城市化,層樓套房,整潔明亮,鱗次櫛比。

基礎設施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不斷注重改變村容村貌,作好環境衛生等一系列公益事業。1993年7月在旅泰僑親林德明、協潮兩位先生捐資三十萬元港幣加上本村在外經商,務工和各單位工作幹部鄉親捐款合共人民幣一百二十多萬元,投入築造水池, 水塔,配套設備,歷時半年竣工,使全村民眾都飲用上衛生潔淨的自來水。2001年全村進行改造舊廁池,把古老骯髒的舊廁池填掉,重新建築成具有現代化的新公廁共5座,花去資金人民幣10萬元,逐步解決環境“髒亂差”問題。再之是統一 規劃村中集市,建設新市場一座,使民眾買賣方便,豐富、日常生活,此外,2002年全村在大路小巷等公共場所及角落,都安裝了路燈計80盞,線路總長三千米。
村向來注重文化教育,明清時村中就辦起多間私塾(叫書齋)教育後代。民初才合總在林氏宗祠辦起“崇本學堂”後改為“崇本學校”。淪陷時,各個角落另再辦起“私塾”,抗戰勝利後,改為江東鄉第二保國民學校和“亭兜學校”。建國後,開頭為“元亭仙”國小,1951年以後才改為亭頭國小,(文革期間曾辦至初級中學叫“亭頭聯中”和“亭頭初級中學”後又改辦為國小)一直至今。
1999年因埕口北面兩個平房教室瀕於倒塌,教育主管部門及村委會撥款二十多萬元改建為兩層四樓教室兩教師房的樓座。由於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2003年村委會在經濟拮据情況下仍多方籌集資金,加上政府撥款支持,投資138萬元建起三層樓的新校舍,計教室6間;教師宿舍6間,以及會廳、廚房、食廳、廁所等全套設備,建築面積合計1100平方米,此外還有球場,田徑場及100米跑道,現在教育設施逐步配套齊全。

歷史文人

古往今來,人才輩出:古代村中鄉賢曾出任廣西省容縣正堂。順仁公祠前都掛上容縣正堂的大燈籠。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鄉賢林盛傳,系廣州黃埔軍校第十六期畢業生,出任南京國防部保全五廳少校參謀之職。新中國建立後,有一批幹部在國家機關、事業單位任職,屬廳處級多人。林承錦曾任省農辦政治處主任。林梓全1943年生,高中文化程度,上世紀六十年代,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駐湖南省部隊,學雷鋒標兵,不斷晉升,曾擔任某師副師長。林先建,曾任深圳市反貪局局長。林舜煌1948年出生,大專文化程度,從原一位教師連續擢升至潮安縣副縣長,後上調潮州市任農業局局長。林煥欽,林冰雄,林樹強現任汕頭市,潮州市醫院主任醫師。總之,自建國以來半個多世紀全村有本科生36人,專科生72人,中專生32人。
文藝傳播也較為活躍,建國初期曾組織業餘劇團和文藝宣傳隊。2003年又續建起一支70人的大鑼鼓隊,配合節日經常進行活動。
村向來加大力度解決“行路難”問題。十多年以前藉助僑親捐資及集體經濟投資修築道路,把村中縱橫貫串的幾條主道都蓋上了水泥路,改變了“晴天塗粉雨天泥”行路難狀況。特別是在2005年夏天,為經濟謀求發展,再度投資金56.8萬元在全村外環大道鋪設了路面寬6米,全長2000米的水泥村道。使村內村外道路連線,四通八達。徹底改變了過去有車難進家門口的狀況,也改善了投資辦廠環境,給全村帶來了嶄新的面貌。
亭頭村革命傳統代代傳。早在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受盡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全國勞苦大眾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為了追求民族自由解放,為廣大勞苦大眾過幸福日子。亭頭人革命先輩,躋身革命隊伍搞地下鬥爭。成立抗日後備隊,參加洲東大圍村集中訓練,宣傳隊張貼標語。為游擊隊秘密送情報,征糧上前方。村落雖遭日寇和國民黨的圍剿,危急關頭,不怕犧牲,不顧個人安危,以革命事業為重,團結可團結的力量,壯大革命隊伍,艱苦卓絕,英勇奮鬥。為解放事業做出不同程度的貢獻。
於1991年被縣、市政府並獲上級批准亭頭村為“革命老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