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格局-機理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格局-機理研究》是依託北京師範大學,由張妍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津冀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格局-機理研究
  • 依託單位:北京師範大學
  • 項目負責人:張妍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京津冀城市群因能源消耗巨大演變成污染群備受關注,逆向追蹤霧霾-產業-能源作用鏈,圍繞城市群代謝過程的兩極“能源-污染物”開展研究,具有重要意義。以往研究多集中於能源與污染物的相關分析,忽略了連線能源、污染物的產業鏈及代謝過程,同時代謝過程的時空格局及作用機理的定量化研究相對缺乏,無法滿足城市群生態管理的需求。本項目以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為視角,集成投入產出分析、生態網路分析、數理統計分析和GIS等技術方法,生態監測與計算模擬並重,理論方法研究與典型案例分析相結合,採用逐層遞進式的技術路線,以京津冀為例,在解析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揭示時空分布規律、闡明系統作用機理等方面開展創新性研究,並進行空間分解與最佳化調控套用研究,這為緩解城市群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問題、加強城市群生態管理、保障生態安全提供了科學方法和量化依據,可有力地促進相關學科發展,完善城市生態系統的研究內容與方法體系。

結題摘要

京津冀城市群因能源消耗巨大已成為污染集中地,以代謝視角,圍繞城市群代謝過程的兩極“能源-污染物”開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論與現實意義。以往研究缺乏從過程出發分析能源、污染物的關聯關係,無法滿足城市群生態管理的需求。本項目以京津冀為例,集成投入產出分析、生態網路分析、數理統計分析和GIS等技術方法,解析城市群能源-污染物代謝過程,揭示其時空分布規律,闡明系統作用機理。研究發現:2002-2010年京津冀三地的生態角色(資源提供者和消耗者)發生很大變化,河北由資源接受者(2002年)變為資源提供者(2007年及以後),而13城市網路模型的模擬結果顯示河北省11個城市的發展主要依賴於河北省內部;三地網路模型的掠奪關係占比在2/3以上, 13城市網路模型掠奪關係占比仍超過41%,但競爭關係在13城市網路中占比最達60%,主要分布於河北11個城市之間;京津冀碳吸收量穩中有升,排放量呈先增後減趨勢,其中交通工礦用地是碳排放的主要貢獻者(占比為73%),而有林地是碳吸收的主要貢獻者(占比為55%);碳排放與碳吸收空間交錯分布,北部、西部到中部、南部和東南部和梯度變化明顯;負向轉移量逐年增加,研究期內增長了38.6%,這主要來自於向交通工礦用地的土地轉移,約占整個負向轉移量的90%;正向轉移量總體變動不大,主要以交通工礦用地到城鎮(T→U)的貢獻為主,但後期正向轉移量急劇增加,增加了21倍,主要體現為交通工礦用地的轉出(占比為92%)。通過本項目研究可緩解城市群能源消耗與污染物排放的問題,為京津冀相關產業轉型與節能減排政策制定奠定基礎,也為加強城市群生態管理、保障生態安全提供了科學方法和量化依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