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一號工程

京津冀一號工程

鳳凰財經綜合 據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秀”政府工作報告,談到2014年重點工作時,提出“加強環渤海及京津冀地區經濟協作”。這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新近提出的重大國家戰略,被視為習近平執政後經濟改革的“一號工程”。3月5日北京,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開幕式上,這一戰略首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京津冀一號工程
  • 外文名:Beijing Tianjin Hebei No. 1 project
  • 工程區域:北京、天津、河北
簡介,名稱來源,工程進展,

簡介

創建深圳經濟特區,是當年鄧小平經濟改革的“一號工程”;上海浦東新區開發,是時任總書記江澤民承繼老市長汪道涵改革思路的“一號工程”,這些都被列為國家發展大戰略。
全國兩會前一周,即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端出京津冀一體化國家戰略。在他主持的這次專題座談會上,他闡述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大意義。他指出,京津冀已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之後,第三個最具活力的城市群。他提出京津冀要“抱團”而協同發展。京津冀三地是三根繩,要擰成一股繩,凸顯京津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戰略地位。這是習近平一個月內,三次召開專門會議,對北京工作作出戰略部署。
長久以來,一個總書記如此密集部署北京經濟戰略工作,極為少見。習近平提出:京津冀三地要建立科學長效機制,加強頂層設計,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產業分工、城市布局、綜合交通體系等重大問題,並從財政政策、投資政策等方面擬定具體政策。翌日,中央電視台晚上7點黃金時檔新聞聯播,破天荒以7分14秒極為罕見的時長,報導了習近平提出的這一新國家戰略。

名稱來源

其實,“京津冀一體化”、“首都經濟圈”之類的名稱,早先在學界和經濟界已有所聞,但始終成不了氣候。如今,來自最高層的關注,將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可以說,正是大範圍霧霾凸顯了京津冀一體化的急迫性。實際上,北京霧霾的形成,和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不合理關係密切,和北京市城市規模過大、機動車過多、空間布局不合理關係密切。如此發展再持續,北京市規模像“大餅”般越攤越大;京津惡性競爭越激烈,河北與京津發展的差距也越大。由此,最高層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的力度,可謂空前。

工程進展

4月30日,《京津翼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獲批,其中財政部測算6年需投資42萬億的數字令人驚嘆。42萬億投資規模意味著每年7萬億投資,前者提及的4萬億與之相比實在小巫見大巫。中國政府此次出手可謂“無比闊綽”。
所謂京津冀一體化,其實就是“環首都經濟圈”,即把河北環繞北京的13個市縣,用產業的形式形成與北京聯動,並且依託北京發展而發展。縱觀改革開放,任何一個時期,一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均有引擎帶動。如果說改革前期深圳、廣州的發展,帶動了整個“珠三角”的繁榮,那么隨後上海浦東的開發,帶動了整個 “長三角”經濟帶的興盛。由於京津冀地區的特殊地緣、政治因素,不遠的將來以京津冀一體化為標誌的“環渤海經濟區”的開發,必將帶動華北地區以至於整箇中國經濟的轉型和發展。
“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縱深推進,中國的實體經濟與金融服務都將圍繞京津冀的概念展開。”分析人士指出,從歷史看,北京擁有雄厚的工業製造基礎,產業門類齊全,近年來為了疏解非首都發展功能,陸續遷出了化工、紡織、冶煉等產業,但首都的產業底蘊對北京與天津、河北的協同發展有著強大支持。如果一切按照構想向前推進,京津冀將是中國乃至亞洲甚至全球最為規模宏大的高端產業核心聚集區。其帶來的市場影響力,現在看來怎樣估計都不算離譜。
除開巨觀戰略歸入具體環節,42萬億投資投向哪裡?據悉,主要依然是基礎設施建設,也就是就是交通、給排水、電力、通訊、供暖、供煤氣或天然氣,及土地平整,俗稱的七通一平,尤以交通優先,鐵路、公路、港口優先投資。
另外,業內人士強調稱,在京津冀一體化的布局中,交通一體化將率先發力,鐵路、公路、航空、港口間的立體化規劃都在執行中。當前,京津冀城市群間城際鐵路及市郊鐵路發展緩慢。據內地媒體《證券日報》調查發現,目前三地中除京津城際和北京S2市郊鐵路外,北京到周邊城市保定、廊坊、張家口、承德、唐山以及此類城市之間都沒有建成城際客運線路。
其實,早在今年2月2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後所提出的七點要求之一,就是要著力構建現代化交通網路系統,將交通一體化作為先行領域,加快構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聯互通綜合交通網路。正是因為有習近平親自坐鎮督導,京津冀一體化被冠以“一號工程”之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