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張路工撮影

京張路工撮影

《京張路工撮影》主要記敘的是中國自主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沿線各站點、主要路段實景以及通車典禮情況。為清末民初著名的攝影師譚錦棠拍攝,上海同生照相館製作,分為上下兩卷,共183張照片,對中國鐵路的發展史的研究,有極大的參考價值。這件《京張路工撮影》已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

歷史背景,影集內容,攝影水平,保存技術,藝術價值,

歷史背景

1909年9月24日全線通車的京張鐵路,即北京至張家口段,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和管理的第一條幹線鐵路,由傑出的工程師詹天佑先生負責設計和修建。京張鐵路越過險峻的八達嶺,成為中國自建山區鐵路的先驅和典範,在中國鐵路發展史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京張路工撮影

影集內容

中國建築圖書館珍藏了清宣統二年(1910)版《京張路工撮影》(以下簡稱 《撮影》),作為一本影集,它記錄了京張鐵路乾支線的建設過程,包括橋隧、車站、水塔、機輛以及通車典禮等情景,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工程狀況。採用攝影這種方式對鐵路工程進行記錄,為後人提供了文字所不能傳遞的真實感,因此更獨具特色,堪稱典範。
京張路工撮影
《撮影》分為全本和簡本兩個版本。本館收藏為全本,共有上下兩卷,封面為紅色絨布面,正中央鑲嵌銅製標牌,分別刻有“京張路工撮影上卷”和 “京張路工撮影下卷”字樣。上卷有照片92張,下卷有照片91張,總計183張。照片長26.5厘米,寬20.5厘米。全本從卷首起依次有郵傳部官員、詹天佑先生及其他工程技術人員的照片,然後是工程技術人員在驗道專車前的合影以及阜成門外工程局的照片,隨後從京張鐵路起點柳村60號橋開始向北依次記錄整個京張鐵路工程,之後是機車車輛、支線以及通車典禮的照片。

攝影水平

《撮影》中的照片均由當時著名的攝影師譚錦堂拍攝,他攝影水平高超,作品從美學角度上講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畫面清晰,構圖講究,取景位置也經過精心挑選,特別是用較大篇幅展示了南口到八達嶺關溝一帶的鐵路風貌,畫面中古老的萬里長城與京張鐵路交相呼應,東西方文明的交匯得到了完美體現。
青龍橋車站西上下火車同時開行由南望景青龍橋車站西上下火車同時開行由南望景
為了降低列車爬坡的難度,詹天佑在青龍橋站附近採用了著名的 “人字形”鐵路,《撮影》中的“青龍橋車站西上下火車同時開行由南望景”這張照片,展示了兩列火車沿 “人”字形鐵路分別上下山的壯觀場景,線路坡度之大令人驚嘆。該照片日後被多方廣泛使用,最值得稱道的是,中華民國時期交通銀行發行的50元紙幣採用的就是這個圖案,它可謂京張鐵路的一張名片,具有極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保存技術

鐵科院的張輝先生使用先進的圖像數位化處理技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不斷挖掘這些照片內涵的新手段,經過數位化掃描後,可以對照片進行各種類型的處理操作,以便更好地了解當時的很多細節。對青龍橋站站舍正面照片進行放大後,人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時站舍的站匾、百葉窗、女兒牆以及燈座的構造,透過車站拱門還能依稀看出站舍內男女分開的候車室,這些對於日後修繕和保護站舍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京張路工撮影
將“青龍橋停車場由西南遙望景”這張照片進行放大後,人們更可以看出很多值得探究的細節——照片正中位置,工人們正在搭梯修築鐵路護坡,每個工人的動作都被十分清楚地記錄下來,據此可以推斷出當時採用的工藝方法,而這座鐵路護坡至今仍屹立在古老的長城腳下。在照片右側,可以看到用“蘇州碼子”書寫的橋樑標,上面標記“〣〩”,表示該橋為第39號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時至今日這座橋也依然在用,橋欄桿與這張照片中的完全一致;而進站位置的立桿,應該是當時京張鐵路廣泛使用的信號設備,在其他照片中也有體現。

藝術價值

由此可見,通過這本《撮影》,使我們可以直觀地了解到民國初期青龍橋站配線、道岔布設、信號設備以及機車轉盤等情況。用這種方法分析《撮影》中的其他照片,能夠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和分析當時京張鐵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
京張路工撮影
值得一提的是,此撮影集當時只送負責工程的"執事",為數有限,存世甚少,而中國建築圖書館的這一套保存完好無損,為此更顯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