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的交響詩《普羅米修斯》作於1850年,當時,在為著名詩人海爾德塑像揭幕時,李斯特從海爾德的詩集中選出《解放的普羅米修斯》,分別作成序曲與合唱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交響詩普羅米修斯
- 外文名稱: Prometheus
- 所屬專輯:阿巴多1992年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
- 發行時間:1850年
- 歌曲原唱:李斯特
作品介紹,版本介紹,
作品介紹
李斯特:普羅米修斯LISZT: Prometheus
這首交響詩實際是序曲,表現普羅米修斯的形貌、苦惱與淨化。李斯特為此曲所作的序言為:“……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充滿神秘的色彩和朦朧晦澀的觀念,然而它在我們的感覺中,卻是永遠不朽的,它似乎充滿了難以實現的希望。根據種種知識性的解釋來判斷,這個神話和我們的本能、痛苦以及對幸福的預感等,都有密切的聯繫。古代的大理石像,都顯示出希臘藝術不安的幻想和這個神話息息相關。我們不必選擇,也無須採用新方法重新再塑古代的傳說。而只要在音樂領域上,將神話以種種形態賦予靈魂即可,也就是說,我們的責任只在於完成能表現為追尋最高目標的大膽執著、堅毅、忍耐、表達我們賴以贖罪的創作力、活動力、痛苦的吶喊、鮮血淚痕,以及對救世主的信賴……苦惱與淨化!描寫這個過於真實的寓言的根本概念被束縛得太緊了,需要有像陣雨前的閃電雷聲一樣的東西來點綴它,而那孕育勝利的艱難與卓絕毅力,就是形成此曲音樂風格的根本要素。”
此曲先以有力的快板兼很慢板開始,由定音鼓及低音弦樂,急轉入樂隊奏出性格強烈的動機,它代表不屈的普羅米修斯。然後進入莊嚴而稍轉慢的速度,表現普羅米修斯的苦悶與掙扎。轉為行板,木管與中提琴充滿感情地以宣敘調方式奏出新旋律,表現普羅米修斯的悲嘆,普羅米修斯向母親和諸神訴說自己的無辜與苦惱,靜靜地消失之後,熱烈的快板,普羅米修斯的痛苦又給予強調。管樂、弦樂與木管樂器介入後,表現出苦惱與悲嘆錯綜複雜的氣氛,最後只留下悲嘆的旋律,其中大提琴表現的新旋律,象徵著贖罪與釋放,醞釀出宗教的肅穆。這個主題在小提琴和木管演奏後,表達出無限的希望。然後以中庸的快板來構築賦格,開頭的普羅米修斯的動機介入,普羅米修斯內外苦悶掙扎發展到極點,普羅米修斯動機再現時,變成炫耀勝利。緊接著轉入行板,宣敘調型發展,最後是稍振奮而急迫部分,釋放再次強調,形成一片光明的結尾,在一片光明中,以普羅米修斯的勝利姿態而告終。
版本介紹
這首交響詩的版本可選:1.海丁克指揮倫敦愛樂樂團版,Philips,廉價小雙張438 751-22,李斯特的交響詩第一集,這兩張唱片上另有《山間所聞》、《前奏曲》、《馬捷帕》、《節慶的聲音》、《奧菲斯》、《企鵝》評介三星保留一星。2.阿巴多1992年指揮柏林愛樂樂團版,Sony,CD編號SK53978,這張唱片上另有貝多芬的《普羅米修斯》選曲、斯克里亞賓的《普羅米修斯》、諾諾(Nono)的《普羅米修斯組曲》。3.索爾蒂指揮倫敦交響樂團版,Decca,CD編號417 513-2,這張唱片上另有《前奏曲》、《馬捷帕》、《第一號梅菲斯特圓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