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換箱是一種帶有活動支腿的可以互換的承載裝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交換箱
- 外文名:Swap body
發展歷史,特點,套用,
發展歷史
交換箱最早起源於西歐。上世紀六十年代,西德經濟迅速膨脹,貨運量急劇增加,導致運能、運量矛盾加劇,如按傳統運輸方式滿足運量需要,需投入大量資金購置車輛。當時的技術人員經分析、研究,發現在傳統運輸方式中,等待裝、卸的時間占整個運輸時長的比例很大,於是便產生了箱體交換的構想。
1965年,德國一家公司研製出了第一隻交換車箱(Swap Body)。1966年,其他相關公司等專用車企業也相繼開發了類似產品。交換箱技術的套用,提高了車輛利用率,降低了設備購置費用。但由於尺寸各異,各公司產品不能通用,使得這項技術在更大範圍內發展受到制約。
目前歐洲道路運輸有較大的變化,開始在指定道路上運行EMS(歐洲模組化系統),列車總長25.25米,總重可達60噸,其中基本載貨單元少不了Swap body,這類箱體很受歡迎。除了常見的乾貨箱、冷藏箱外,Swap body作為車輛的上裝,也在以不同的型式出現。只要長度、框架和支腿滿足Swap body的要求,上面可以加裝諸如油罐、應急發電機組等。
特點
交換箱可最大化發揮運輸車輛的效能。傳統運輸使用普通貨車,到達目的地後,需要卸下貨物後再裝車。
經測算,裝卸1立方米普通貨物大約需要4.5分鐘。以一輛普通箱式貨車裝載40立方米貨物計,裝、卸時間大約需要3小時。
由於貨物可以“先裝後卸”,交換時間可以縮短至半小時,減少運輸車輛等候時間,車輛利用率可以大大提高,可以“錯峰”作業,做到“均衡”生產。同時箱體可以作為“中間倉庫”,貨物分揀後可以直接“入箱”,減少了無效搬運及處理場地的壓力,並且可實現接力運輸,易於更大發揮車輛的地域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