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人逸事

《亡人逸事》是現代著名小說家孫犁創作的一篇悼念亡妻的散文。文章通過回憶妻子生前的一些生活小事,從真實的生活細節的回憶著筆,融寫事抒情於一爐,揭示了妻子身上的美好品性,樸實的筆調中飽含對亡妻的深情,表達了作者對妻子深切的感激、愧疚、思念、深愛之情。全文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讀來情真意切,溫婉感人。

這篇散文被選入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必修二》等課本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亡人逸事
  • 創作年代:1982年
  • 作者:孫犁
  • 作品出處:《孫犁全集
  • 文學體裁:回憶性散文
作品原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內容賞析,構思技巧,作品評價,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亡人逸事
舊式婚姻,過去叫做“天作之合”,是非常偶然的。據亡妻言,她19歲那年,夏季一個下雨天,她父親在臨街的梢門洞裡閒坐,從東面來了兩個婦女,是說媒為業的,被雨淋濕了衣服。她父親認識其中的一個,就讓她們到梢門下避避雨再走,隨便問道:
“給誰家說親去來?”
“東頭崔家。”
“給哪村說的?”
“東遼城。崔家的姑娘不不大般配,恐怕成不了。”
“男方是怎么個人家?”
媒人簡單介紹了一下,就笑著問:
“你家二姑娘怎樣?不願意尋吧?”
“怎么不願意。你們就去給說說吧,我也打聽打聽。”她父親回答得很爽快。
就這樣,經過媒人來回跑了幾趟,親事竟然說成了。結婚以後,她跟我學認字,我們的洞房喜聯橫批,就是“天作之合”四個字。她點頭笑著說:
“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假如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裡來!”
雖然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見面卻是在結婚之前。定婚後,她們村里唱大戲,我正好放假在家裡。我們村有我的一個遠房姑姑,特意來叫我去看戲,說是可以相相媳婦。開戲的那天,我去了,姑姑在戲台下等我。她拉著我的手,走到一條長板凳跟前。板凳上,並排站著三個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留著大辮子。姑姑叫著我的名字,說:
“你就在這裡看吧,散了戲,我來叫你家去吃飯。”
姑姑的話還沒有說完,我看見站在板凳中間的那個姑娘,用力盯了我一眼,從板凳上跳下來,走到照棚外面,鑽進了一輛轎車。那時姑娘們出來看戲,雖在本村,也是套車送到台下,然後再搬著帶來的板凳,到照棚下面看戲的。
結婚以後,姑姑總是拿這件事和她開玩笑,她也總是說姑姑會出壞道兒。
她禮教觀念很重。結婚已經好多年,有一次我路過她家,想叫她跟我一同回家去。她嚴肅地說:
“你明天叫車來接我吧,我不能這樣跟著你走。”我只好一個人走了。
她在娘家,因為是小閨女,嬌慣一些,從小只會做些針線活;沒有下場下地勞動過。到了我們家,我母親好下地勞動,尤其好打早起,麥秋兩季,聽見雞叫,就叫起她來做飯。又沒個鐘表,有時飯做熟了,天還不亮。她頗以為苦。回到娘家,曾向她父親哭訴。她父親問:
“婆婆叫你早起,她也起來嗎?”
“她比我起得更早。還說心痛我,讓我多睡了會兒哩!”
“那你還哭什麼呢?”
我母親知道她沒有力氣,常對她說:
“人的力氣是使出來的,要抻懶筋。”
有一天,母親帶她到場院去摘北瓜,摘了滿滿一大筐。母親問她:
“試試,看你背得動嗎?”
她彎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個後仰,沾了滿身土,北瓜也滾了滿地。她站起來哭了。母親倒笑了,自己把北瓜一個個撿起來,背到家裡去了。
我們那村莊,自古以來興織布,她不會。後來孩子多了,穿衣困難,她就下決心學。從紡線到織布,都學會了。我從外面回來,看到她兩個大拇指,都因為推機杼,頂得變了形,又粗、又短,指甲也短了。
後來,因為鬧日本,家境越來越不好,我又不在家,她帶著孩子們下場下地。到了集日,自己去賣線賣布。有時和大女兒輪換著背上二斗高粱,走三里路,到集上去糶賣。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
幾個孩子,也都是她在戰爭的年月里,一手拉扯成人長大的。農村少醫藥,我們12歲的長子,竟以盲腸炎不治死亡。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上走。在她生前,我曾對孩子們說:“我對你們,沒負什麼責任。母親把你們弄大,可不容易,你們應該記著。”
一位老朋友、老鄰居,近幾年來,屢次建議我寫寫“大嫂”。因為他覺得她待我太好,幫助太大了。老朋友說:
“她在生活上,對你的照顧,自不待言。在文字工作上的幫助,我看也不小。可以看出,你曾多次借用她的形象,寫進你的小說。至於語言,你自己承認,她是你的第二源泉。當然,她瞑目之時,冰連地結,人事皆非,言念必不及此,別人也不會作此要求。但目前情況不同,文章一事,除重大題材外,也允許記些私事。你年事已高,如果倉促有所不諱,你不覺得是個遺憾嗎?”
我唯唯,但一直拖延著沒有寫。這是因為,雖然我們結婚很早,但正像古人常說的:相聚之日少,分離之日多;歡樂之時少,相對愁嘆之時多耳。我們的青春,在戰爭年代中拋擲了。以後,家庭及我,又多遭變故,直到最後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實在不願再去回顧這些。但目前也出現一些異象:過去,青春兩地,一別數年,求一夢而不可得。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卻幾乎每晚夢見她,想擺脫也做不到。按照迷信的說法,這可能是地下相會之期,已經不遠了。因此,選擇一些不太使人傷感的片斷,記述如上。已散見於其他文字中者,不再重複。就是這樣的文字,我也寫不下去了。
我們結婚四十年,我有許多事情,對不起她,可以說她沒有一件事情是對不起我的。在夫妻的情分上,我做得很差。正因為如此,她對我們之間的恩愛,記憶很深。我在北平當小職員時,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臨終之前,她還向我提起這一件小事,問道:
“你那時為什麼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
我說:
“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
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
一九八二年二月十二日晚

創作背景

1970年4月15日,孫犁的妻子因病去世,時年61歲。這給在文革中歷經屈辱劫難的孫犁帶來雪上加霜的打擊。辦完喪事的孫犁,獨自一人躺在小屋的鐵床上,呆呆地望著低矮的屋頂,望著牆上那帶著鐵棍兒的小窗,往事歷歷,妻關切的話語又響在耳邊。12年後,文藝界表現個人情感內容的作品開始出現,作者藉此東風,以深情的筆墨寫下了《亡人逸事》,抒發了對亡妻的摯情。
孫犁夫婦孫犁夫婦

作品鑑賞

內容賞析

第一部分:天作之合
一個雨天,兩個媒婆到妻子家屋檐下避雨,正好遇上妻子的父親,與媒婆交談,結果成就了一段美好煙緣。這部分更多的是歡快的,激動人心的,還有那充滿戲劇性的奇遇。兩人的洞房的橫批就是“天作之合”,妻子點頭道:“真不假,什麼事都是天定的。如果不是下雨,我就到不了你家裡來!”雨天、屋檐下、媒婆、洞房花燭夜,多么強烈的畫面,讓人如臨其境,仿佛妻子就在眼前,話音剛落,還有那幸福的微笑被永遠定格。
第二部分:初次見面
正如作者所說,雖是封建婚姻,第一次見面卻是在結婚之前,妻子生活的村子有人唱戲,而作者的姑姑正好在村子裡,姑姑邀請,順便去看看未婚妻,結果就去了,去了戲場,姑姑領著去找姑娘。板凳上,並排站著三個大姑娘,都穿得花枝招展,流著大辮子,正在害羞間。板凳中間那個姑娘用力盯了作者一眼,然後就從板凳上下來,鑽進一輛車,回家了。寥寥數語,寫出了一對年輕戀人的那種驚魂一瞥,雖然沒有寫羞答答啊、扣手指啊、兩頰緋紅啊,但是我們好像都能聽到兩個年輕人的心跳聲。
第三部分:一起生活
首先作者寫妻子與母親的生活,母親起得早,妻子不適應,然後老大不情願,後來慢慢就適應了,學會了下地勞動,學會了織布,吃了不少苦。再後來就是十二歲兒子去世,讓她肝腸寸斷,“每逢孩子發燒,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上走。”可見一個母親的偉大。
第四部分:思念妻子
有好多人勸作者,讓寫寫妻子,但老不想動筆,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那種回憶之痛,刻骨銘心,寫她無異於在滴血的傷口上撒鹽。但作者還是儘量寫的歡快一點,最後結尾寫了他們的一件小事,讓妻子非常感動。“我在北平曾經買過兩丈花布,直接寄至她家,臨終之前,她還向我提起這件小事,問道:你那時為什麼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我說:為的是叫你做衣服方便呀!她閉上眼睛,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

構思技巧

平淡中凸顯匠心
孫犁在妻子離世12年之後,才寫下這篇文章,文章雖然只有約2000字,但卻概括了妻子的一生。孫犁獨具匠心的將文章安排成四部分,從“緣定”到“初識”再到“持家”,最終“臨別”,高度的藝術概括使得文章銜接緊密,再現了妻子由少女到少婦再到賢妻良母的生命歷程。文章一開始的“天作之合”,因為下雨,她父親和媒婆的巧遇促成了這段姻緣便給全文渲染了一種浪漫神秘的氛圍,引起了下文妻子帶著少女的羞澀和好奇特意偷偷去瞧這位天注定的夫君是何模樣的情節。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安排了一對矛盾,在傳統社會,婚前男女一般不見面,妻子卻拋頭露面看戲,尤其對未來夫君更是“用力盯了我一眼”,這與下文妻子不願隨便跟“我”回家,禮教觀念重形成鮮明的對比,看似矛盾,卻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如此美麗純真的少女展現在讀者面前,可見永存在作者記憶中的美麗和溫暖。第三部分作者用妻子的回家哭訴先作鋪墊,妻子到婆家後不但要早起,還要下地幹活,可父親卻以婆婆比她起的更早為由教育她要學會吃苦,表現妻子如何由嬌慣的少婦磨礪成一個吃苦耐勞的賢妻良母的過程。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作者想表達的是愧對亡妻,尤其是臨終前兩人的一段對話把作者對亡妻的愧疚、思念、感激之情推向極致。文章最精妙之處在於“天作之合”時妻子的“點頭笑”到臨終前妻子“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不知是作者偶然成之還是有意謀篇布局,以笑開始又以笑結束,在這相濡以沫風風雨雨的40年中,生活雖艱辛,但卻讓人感到溫暖,讓我們看到了孫犁背後那位勤勞、堅韌、默默支持陪伴他的偉大妻子。
平淡中凸顯精心
孫犁與妻子共度一生,可寫的事很多,在選材方面,孫犁只挑選了日常生活中的瑣事,但仔細咀嚼這些小事,仿佛是作者隨意寫來,但又似是精挑細選,因為幾件小事就概括了一位女子一生,並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第一部分,作者選擇了他們“天作之合”的婚姻趣事,從妻子那帶有宿命思想的話中可看出妻子思想的單純,一句“什麼都是天定的”就表明她對婚姻丈夫的滿意。在第二部分作者寫了兩件事,婚前初見和婚後要丈夫叫車來接。初次見面時,作者重點描寫了未婚妻的幾個動作,“盯”、“跳”、“走”、“鑽”等,活靈活現的再現了一位羞澀、靦腆、可愛但又很保守的姑娘。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點,作者描寫了四件事,回家哭訴表現其在做姑娘時的嬌弱;背北瓜事件表現其初為人妻的努力;後來學會紡線織布,尤其是手指的變形,體現她經過努力,此時已能勝任繁重的家務,並在為家庭辛苦的付出,無怨無悔;孩子發燒,整夜抱著,徹夜不眠,更表現她為人母的偉大。最後一部分的選材寥寥數語,但勤勞樸實的賢妻良母的形象儼然躍於紙上,結尾的一段話也是作者精心的選擇,“你那時候為什麼把布寄到我娘家去啊?”在夫妻生離死別的時候,作者選擇寫這件事的理由,我們從中大可想像出妻子的心意,她問丈夫這樣的話是想在死之前確定丈夫對她的愛,讓她帶著愛的滿足離開人世,所給予的太多,所求甚少,讓讀者不禁對這位女性肅然起敬。
平淡中見真心
此文質樸平淡,因為在文中流露出的是真真切切的情感,作者寫作此文時內心充滿著對妻子濃濃的思念,筆端蘸滿了對妻子深厚的愛意。
1.對妻子無盡的思念
作者在談及寫作此文的原因時,在文中提到兩點:一是老朋友的建議;二是自己年事已高,不寫是個遺憾。作者在文中還談到他們夫妻“相聚之日少,分離之日多;歡樂之時少,相對愁嘆之時多耳”。縱觀全文,他們之間的感情卻不是如孫犁所說的這般,作者在字裡行間都流露出對妻子無盡的思念。對於一位年已古稀的老人來說,幾十年的滄桑歲月,他的內心已趨於平淡豁達,但在他內心深處仍保存著妻子少女時代活潑、嬌羞的形象。是因為這濃濃的思念,才能讓作者記得如此清楚,又保存得如此長久。所以在他的夢裡,“今老年孤處,四壁生寒,卻幾乎每晚夢見他,想擺脫也做不到”。
2.對妻子深深的感激
第三部分主要描寫妻子在家中的勤勞持家,其中有一處對妻子背北瓜的細節描寫,“她彎下腰,挎好筐系猛一立,因為北瓜太重,把她弄了個後仰,沾了滿身土,北瓜也滾了滿地。她站起來哭了”。好像是寫妻子在初為人婦時的嬌氣委屈,對於艱辛生活的不堪重負,其實是為了突出妻子之後所表現出來的堅毅,妻子為了生活,學會了織布,自己背著孩子跑幾里山路去賣線賣布,“從來沒有對我叫過苦”,孩子生病了,“她總是整夜抱著,來回在炕下走”,再現了妻子為家庭的付出。孫犁對妻子是深深感激的,所以原文有這么一句話:“為的是讓你做衣服方便啊”。為什麼要把花布寄到娘家?孫犁知道,如果寄回家,妻子肯定想的是老人和孩子,不會想到自己,所以孫犁採用這種方式表達對一個勤勞持家卻不求任何回報的妻子的感激的愛,情真意切,令人動容。
3.對妻子的愧疚
原文中有這么一句話:“我們結婚四十年我做得很差”。這句話滿含著對妻子的愧疚與悔意。孫犁對他與妻子的這段婚姻只用“天作之合”四字簡單概括,而對於這位接受教育的文學青年來說,是不讚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的,查閱相關資料,孫犁曾與多位女子有過婚外情,總結回顧自己與妻子相處的四十年,孫犁坦言自己對妻子的愧疚,妻子對他付出太多,他卻沒有給予足夠的回報,尤其是結尾那一細節的描寫,當她“久病的臉上,展現了一絲幸福的笑容”時,孫犁應該是握著他妻子的手老淚縱橫,不捨、歉疚、悲傷、痛心,多種情感交織,這時,可能再多的言語都是多餘,輕描淡寫中依舊讓人回味無窮。
簡單的兩千字,幾個細小的片段,孫犁用樸實的文筆,讓讀者能感受到平凡人真摯的、發自肺腑的,也是人世間最真實溫馨的感情。

作品評價

復旦大學教授許道明《新編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 (中冊)》:孫犁的散文早已形成清新質樸的風格,晚年的作品也是如此,且更加凸現平淡中顯幽遠的韻味與意境。這篇《亡人逸事》,語調的平靜和語言的樸實,和深沉的情感獲得了極為自然協調的統一,對照巴金的《懷念肖珊》等篇,確有另一種類型的鮮明的獨特性。
北京大學文學碩士李朝全《散文百年經典(1917-2015)》:孫犁的敘述看似不動聲色,清淡平靜,但是,靜水流深,就在這平靜的敘述下卻處處流淌著作者對亡妻綿綿的思念和無盡的感激,讀來情真意切,溫婉感人。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王澤龍《中國當代文學經典作品選講(下)》:《亡人逸事》是值得注意的一篇,它給人以安靜、祥和之感,平淡之中有許多值得細細品味的東西。

後世影響

《亡人逸事》被選為蘇教版語文教材高一必修二課文。

作者簡介

孫犁(1913-2003),現代作家。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縣人。他的小說作品追求散文式的格調,追求詩歌般的意境,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並對當代文學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了一個作家群,這個作家群被當代文壇譽為“荷花澱派”。
孫犁孫犁
孫犁一生中主要作品有小說散文集《白洋淀紀事》、長篇小說《風雲初記》、中篇小說《鐵木前傳》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