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非會議十項原則,又稱“萬隆精神”。指1955年4月亞非會議最後公報中關於促進世界和平與合作的宣言中所提出的10項國際關係原則:(1)尊重基本人權、尊重《聯合國憲章...
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編輯 鎖定 討論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1955年4月18~24日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是擺脫殖民統治後取得獨立的亞洲和非洲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
會議會場 這十項原則體現了亞非人民為反帝反殖、爭取民族獨立、維護世界和平而團結合作、共同鬥爭的崇高思想和願望,被稱之為萬隆精神。十項原則包括了1954年由中國、...
周恩來提出亞非國家應採取「求同存異」的方針處理國與國的關係。與會成員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提出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十項指導國際關係的原則。
會議在中國、印度、緬甸共同倡導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即萬隆精神。體現方面 編輯 一是提倡和平共處;二是號召亞非人民擺脫帝國主義與殖民...
有後人這樣評價萬隆會議的意義:亞非國家萬隆會議,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會議產生的萬隆精神和國際關係十項原則是建立新型國際關係的指針。
萬隆會議確立了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十項原則,給我們留下了“團結、友誼、合作”的寶貴精神財富。60年來,亞非國家努力追求獨立自由和平等,贏得了寶貴的民族解放和獨立,...
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十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準則。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
1955年亞非會議為世界歷史所標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確立的處理國家關係的十項原則對於國際秩序破舊立新起到了支撐作用,對於廣大開發中國家聯合自強、走向振興起到了...
在中國代表和與會其他國家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會議最終對議程中的各項問題達成協定,制定了著名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亞非會議的成功,標誌著亞非國家作為戰後世界的一支...
1955年 4月,周恩來總理在有29國參加的亞非會議上提出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應“求大同存小異”的主張,在與會各國共同努力之下,會議通過的十項原則,實際上是上述...
10月6日至13日會見衣索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亞非各國人民應當在萬隆會議的旗幟下互相友好,互相團結,互相支持” 11月11日會見義大利前副總理、前外交部...
1954年,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955年4月,率中國代表團出席第一次亞非會議,使會議通過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1961年,出席蘇共二...
會議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係的十項原則,為推動國際關係朝著正確方向發展,為推動亞非合作、南南合作,為促進南北合作,發揮了重大歷史性作用。
周恩來總理在電文中指出:“高碕先生在萬隆會議上同亞非各國領導人共同創立了萬隆會議十項原則,並在以後的幾年為發展中日貿易和增進中日友好作出了重要貢獻,這對實現...
會議一致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提出了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為基礎的萬隆十項原則作為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友好合作的準則。會議所反映的亞非人民團結反帝、反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