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植株
莖
莖直立,單生或少數莖成簇生,通常不分枝,被貼伏的短柔毛,但上部及花序枝及花梗上的毛較多。中部莖葉卵形,長橢圓形或菱形,長2-4厘米,寬1-2.5厘米,二回掌狀或不規則二回掌式羽狀3-5裂。一回全裂,二回為深裂。末回裂片披針形。莖上部葉常羽狀分裂或3裂。
葉
基生葉和下部莖葉花期枯萎脫落。全部葉有柄,柄長0.5-1厘米,兩面異色,上面綠色,無毛或有極稀疏的短柔毛,下面白色或灰白色,被密厚的順向貼伏的短柔毛。
花
頭狀花序多數或少數在莖頂或分枝頂端排成疏鬆或緊密的復傘房花序。總苞寬鐘狀,直徑6-7毫米。總苞片4層,外層長橢圓形,長2.5-3毫米,中內層長卵形,長約4毫米。全部苞片有光澤,淡麥稈黃色,邊緣無色透明寬膜質,而外層苞片頂端有半透明蠟質擴大的圓形附屬物。邊緣雌花約3個,花冠與兩性花花冠同形,管狀,長3.5毫米,頂端5齒裂。雌花與兩性花花冠全部黃色,外面有腺點。瘦果長1.8毫米。花果期8-9月。
分布範圍
產中國黑龍江東南部。生於中山帶山坡或灌叢中。蘇聯及朝鮮也有分布。
栽培繁殖
分株或扦插繁殖。梅雨季節扦插易霉爛,好在秋季進行。分株繁殖在早春或秋季進行,每3年分栽一次。植株在夏季高溫時易成叢枯死;不宜在林下或林緣種植,雨滴將使葉片易得灰霉病,嚴重時成片枯死。
園林用途
觀花觀葉喜光地被植物。布置花壇、花境或岩石園;也可在草坪中成片種植。
枯萎病防治
亞菊
枯萎病又名疫病,是亞菊的重要病害之一。該病發病率不高,但危害大,植株遭此病害侵染後,很快萎蔫枯死。發病初期,地上部頂端生長緩慢,一個分枝或數個變為淡灰色,失去光澤。發病後期,枝條萎蔫下垂,後枯萎,葉片顏色變淡。常常是植株的一側枯萎明顯。幼株受害時,造成畸形。解剖病莖,可以看到維管束中有變褐色的條紋,條紋從根部一直擴散到莖的上部。從下向上逐漸變淡。引起病害的主要原因是病原細菌在病殘件中及土壤存活,來年隨工具再修剪,摘心及搬運中擴散,自植株傷口侵入。病害發生適合溫度為27~32度,濕度90%~100%。溫度15度以下,濕度低於80%時病害很少發生。夏季高溫多雨季節該病發生嚴重。
防治方法:一是減少侵染源,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集中燒毀。二是選取無病插穗進行繁殖。三是加強栽培管理,發病較重的地區,要對土壤、花盆進行嚴格消毒。避免使用舊盆、舊土和不腐熟地基肥。小苗移植時要避免傷根,所用工具用70%酒精或1%甲醛水浸泡後使用。四是扦插前將插條放於1000倍液鏈黴素或(氯黴素、土黴素)溶液中浸泡4小時。
主要作用
供觀賞,可布置花壇、花境或岩石園;也可在草坪中成片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