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

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

《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是英國作家奧斯卡·王爾德創作的中篇小說,收錄於小說集《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和其他故事》中,首次出版於1891年7月。

該小說以手相家波特琪斯看到亞瑟勳爵手上呈現的殺機為機緣,描述了亞瑟勳爵主動順應命運,竭盡全力完成謀殺的故事。文中,作者把亞瑟勳爵置身於與宿命的鬥爭和與自身的鬥爭之中,向讀者展示了亞瑟勳爵兩次心靈的選擇:一是面對命運,是反抗還是服從;二是面對自身,是向善還是向惡。該小說表達了對維多利亞時代社會偽善的諷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
  • 外文名稱:Arthur Savile's crime
  • 作品出處:《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和其他故事》
  • 文學體裁:中篇小說
  • 作者:【英】奧斯卡·王爾德
  • 字數:約18000
  • 首版時間:1891年7月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年輕英俊、饒有資產的亞瑟·薩維爾勳爵在溫德美爾夫人舉行的招待會上,認識了手相學家波特琪斯並讓他看了自己的手相,不料手相學家看後臉色煞白,一言不發,額上滲出大粒的汗珠,亞瑟因此感到惶惶不安。為了讓對方說出秘密,他以一萬英鎊的代價得到了答案:謀殺。為了自己和未婚妻西比爾的幸福,他必須殺死某個親戚,這是命運的安排。亞瑟為此感到極度恐慌,但最終決定聽從命運的安排。他選中的第一個謀殺對象是遠親布香夫人,不想夫人因年老體弱“無疾而終”,未能死於他送去的毒丸。於是他找人做了一個爆炸裝置去炸舅父切契斯脫教長,沒料依然沒有成功。兩次謀殺失敗使亞瑟無比懊喪,甚至想解除婚約來避免傷害西比爾的一生。然而命運出現了轉機,就在得知教長安然無恙的當天晚上,他看見手相學家波特琪斯獨自倚著河邊欄桿,頓時靈機一動,把他投進了泰晤士河,亞瑟終於回響命運的召喚,履行了自己的義務。不久他便與西比爾結婚,後來他們生了幾個孩子,一家人生活美滿,亞瑟本人成為虔誠的手相學信徒。

創作背景

在19世紀末的英國,工業革命已經給世界帶來巨大變化,人類知識的爆炸已經初現端倪。但在英國的上流社會,仍然有那么多所謂的貴族,他們無知、輕信,成天出入各種交際聚會,享樂主義就是他們身上的標籤。《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的亞瑟勳爵就是此中代表。

人物介紹

亞瑟·薩維爾
亞瑟原本不了解,更談不上相信手相學,由於一次偶然的聚會,結識了手相學家,經過後者的“指點”,在多半是自己想像出來的恐懼的驅使下才去殺人。艱難而痛苦地履行了命運的召喚後,竟成了手相學的堅定信仰者。
波特琪斯
手相學家。此人外形猥瑣,內心骯髒,生性貪婪,巧於偽裝。他經常周旋於夫人小姐、老爺先生之間,用餡媚的笑容、做作的姿態、誇張的口氣、幽默的語言,討取歡心,泄漏她(他)們的隱私,刺激她(他)們的神經,詐欺錢財。王爾德在描寫這個人物的外貌特徵言行舉止時,鮮明地表現了自己對他的厭惡,並讓他死於非命以結束其可恥的一生。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對傳統道德的諷刺
亞瑟勳爵面對兩次抉擇(是否相信手相學家、是否殺害手相學家),都選擇了後者—服從和向惡。這顯然與當時的人倫是相反的。衛道士鼓吹反抗命運,愛拼才會贏,王爾德便提倡服從命運,反抗亦惘然;衛道士鼓吹“我不人地獄誰人地獄”,王爾德便提倡“把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衛道士謳歌道德,王爾德便向“罪行”致敬。
對美的堅持
小說中的亞瑟不顧犯下各種罪行而堅持與西比爾結合,不僅體現了小說主人公對幸福的執著追求和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在某種程度上恰恰體現了作者王爾德在生命本能下對美的堅持。弗洛伊德稱,除了死亡人類還有一種本能,即生命本能,另一種說法是愛的本能。在心理學範疇,自我保存本能和種族保存本能相對;自我愛和對象愛相對,它們都屬於愛的本能。“自我保存本能當然是一種愛的本能,但假如它要實現其目的,就必須使攻擊本能受其驅使,所以愛的本能也是如此,當它指向一個對象時,如果它想占有這個對象時,它還需要所支配本能的某種幫助”。小說中的西比爾“有一種希臘式的風範”,“是一切善與高尚的象徵”。王爾德認為,這種希臘式的美才是真正的美。而西比爾在小說中是亞瑟的最愛是他心目中的美神。根據弗氏理論,亞瑟正是出於保護西比爾幸福的目的犯下一系列罪行,因此,亞瑟基於本能產生的對美的執著追求便成了為他殺人罪行辯解的理論依據。小說雖然名為罪行,但從結局看,亞瑟非但沒有受到法律懲罰,反而過上了幸福生活。

藝術特色

為了使這篇帶有明顯社會批評性質的小說能夠更好地為讀者所接受並引發他們的想像和共鳴,王爾德施展了他最為擅長的藝術手法—悖論或反諷,並將這一手法貫穿於整個小說的寫作。這裡僅舉兩例就可看出他巧妙的藝術手法所產生的奇特效果。首先,小說的定名和內容就是一個悖論,可以稱之為名與實相悖。小說定名為《罪行》,但從它的內容來看,亞瑟的殺人罪行既未受到法律的制裁,也未受到良心的譴責,不僅如此,他的日子還過得非常幸福:夫妻恩愛、兒女成行、生活富裕、無憂無慮。當他把手相學家推下泰晤士河時,身後走來的巡警誤認為他扔的是一件“東西”;幾天后報紙登出的則是手相學家“因偶發神經錯亂而自殺”的訊息。這樣,由於執法者的失職和新聞報導的失實,法律與他擦肩而過殺人之罪被掩蓋了。亞瑟本人在實施謀殺後,雖然在“希望與擔憂之間忐忑不安了幾天”,最終卻認為命運對他是“公平”的,心安理得地去操辦他的婚事。這種寫法無疑是對英國這個號稱法制國家的一種諷刺和挖苦。
其次,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的性格或命運都發生了逆轉。亞瑟原本不了解,更談不上相信手相學,由於一次偶然的聚會,結識了手相學家,經過後者的“指點”,艱難而痛苦地履行了命運的召喚後,竟成了手相學的堅定信仰者;原本非常相信手相學,自稱離了手相學家“活不成”的溫德美爾夫人,在手相學家死後卻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痛罵手相學家是個令她“憎恨”的“可惡的騙子”,轉而相信精神感應術了。最可悲的是手相學家本人,他一生為人看相,卻看不出自己的禍福凶吉;為了騙取一萬英鎊,他不惜示意亞瑟去謀殺親戚,結果自己卻成了被殺的對象而且還死於亞瑟之手,真是應了害人害己的古訓。這些悖論看起來似乎不可思議,實際上並非絕無可能,因為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總是向相反的方向轉化。王爾德多少懂得一些事物轉化的觀點,他曾說:“最美的藝術就是最能完整地反映一個人的無盡變化的藝術”。應該說,小說中幾個人物性格或命運相悖的變化,給讀者帶來特殊的審美愉悅和深刻的思想啟迪。

作品評價

當代文學翻譯家馮亦代:王爾德的“傳世之作”和“文學中的精品”。
當代山東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化學《歐美文學教程》:某些小說如《亞瑟·薩維爾勳爵的罪行》、《W·H市長的肖像》、《沒有秘密的斯芬克斯》等較為典型地體現了反現實主義和非道德化傾向,但是也廣泛地諷刺了貴族沙龍中的庸俗無聊及上流人士的假仁假義。

作者簡介

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1854年—1900年),英國作家、戲劇家、詩人。他生於都柏林,畢業於牛津大學。雖然他主要以成人作家而著稱,但他的早期作品中有兩本童話集:《快樂王子故事集》和《石榴之家》已載入英國兒童文學史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