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瑟·艾丁頓

亞瑟·艾丁頓是英國天文物理學家,他提出了恆星結構的理論,就在今天仍然是所有類似研究工作的基礎。他解釋了恆星的能量如何從其核中釋放出來,並且指出恆星的亮度如何受其質量影響,他還首次提供了廣義相對論原理的觀測證據。作為一名深有影響的天文學家,他不僅鼓舞了他的同事,而且把天文學,尤其是艾德溫·哈勃(1889-1953)關於宇宙膨脹的研究工作介紹給更多的讀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瑟·艾丁頓
  • 國籍:英國
  • 民族:不明
  • 出生地:英國坎布里亞郡的肯達爾
  • 出生日期:1882年12月28日
  • 職業:天文物理學家
  • 主要成就:《艾丁頓的基礎理論》
簡介,艾丁頓軼事,

簡介

1882年12月28日
出生於英國坎布里亞郡的肯達爾。他在薩默塞特的韋斯頓-蘇佩-馬雷度過他的童年並接受早期教育。
1898年
進入曼徹斯特大學的歐文學院,學習物理學。
1902年
獲得獎學金,到劍橋大學的三位一體學院學習數學。
1904年
以數學榮譽學位考試第一名的成績畢業於三位一體學院。
1906年
成為英國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首席助理,致力於恆星運動的研究。
1907年
被選為三位一體學院評議員。
1912年
帶隊遠行巴西觀測日食。
1913年
任劍橋大學名譽天文學教授。
1914年
任劍橋大學天文台台長,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以他在皇家天文台的研究工作為基礎,出版《恆星運動與宇宙的結構》一書。
1916年
開始研究恆星的構成。他提出,恆星的能量是經輻射從其核傳送出來,輻射在保持恆星平衡方面起著基本的作用。
1918年
艾丁頓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的相對論產生興趣,出版《關於萬有引力相對論理論的報告》。
1919年
儘管立足劍橋大學,但是艾丁頓與皇家天文台的天文學家一起遠行普林西比島(非洲西海岸上的喀麥隆沿岸的一個島嶼),觀看5月29日發生的日食。這次日食提供了一次驗證愛因斯坦的預言的機會,即光線受引力影響。這次日食觀測首次提供了廣義相對論的觀測證據,逆轉了廣義相對論被證實錯誤而一起的命運。
1920年
出版《空間、時間與萬有引力》一書,這是一本大眾讀物。
1921年
任倫敦皇家天文學會主席,任期2年。
1923年
出版《相對論的數學原理》。
1924年
提出關於恆星質量與亮度之間的關係的研究成果,領導並完全改變了關於恆星演變的觀點。因其對河外星雲與星系的研究而被皇家天文學會授予金獎。
1926年
艾丁頓將關於恆星結構的研究成果寫成很有影響的一本書《恆星的內部結構》出版。他是推斷恆星質量與其輻射量之間關係的第一位天文學家。他也提出造父變星(由於內壓力造成一些恆星膨脹與收縮)漲縮的理論與白矮星(在自身引力作用下瓦解的恆星)密度極高的理論。
1927年
出版《恆星與原子》一書,這也是一本大眾讀物。
1928年
出版另一本大眾讀物《物質世界的本質》。
1930年
艾丁頓被喬治五世國王封爵。
1933年
出版《正在膨脹的宇宙》一書,它使美國天文學家艾德溫·哈勃(1889-1953)的最新研究成果與其它關於宇宙膨漲方面的研究成果為更多的大眾所知曉。
1938年
獲得喬治六世國王所頒業績勳章,並任國際天文學聯盟主席。
1944年
11月22日,艾丁頓因手術後未能康復而逝世。
1946年
他的遺作《艾丁頓的基礎理論》一書出版。
1947年
皇家天文學會設立艾丁頓獎,獎勵理論天文學方面的卓越成果。

艾丁頓軼事

20世紀20年代初,一位新聞界人士問艾丁頓爵士說,他聽說世界上只有三個人懂廣義相對論。艾丁頓的回答是:“我正在使勁想,那第三人是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