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印度國會發表演講時,向印度“推薦”了日本的“亞洲自由之弧”計畫。安倍抱著所謂的“擁有自由、民主、人權等共同價值觀”,期望與印度聯合織就一個包括美國和澳大利亞在內的太平洋網路,建立“大亞洲”。然而據報導,對於安倍的演講,印度反應卻相對冷淡。究其實,恐怕是因為日本的主張不合時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自由之弧
- 類別:名詞
- 來源:日本
- 人物:麻生太郎
具體內容,資料圖片,根本目的,
具體內容
“亞洲自由之弧”計畫最早是由日本外相麻生太郎於去年11月提出的。當時,麻生在題為《創建“自由與繁榮之弧”——拓展日本外交地平線》的演講中說,日本原有兩大外交基軸,第一是“強化日美同盟”,第二是“強化與中國、韓國、俄羅斯等鄰國的關係”。現在要多一個新基軸,那就是向國際社會推廣的“價值觀外交”。為此,麻生主張日本應在歐亞大陸外圍建立一條“自由與繁榮之弧”,即從東歐的烏克蘭開始,經過中亞、阿富汗之後,再延伸到越南、寮國、緬甸,通過經濟援助幫助這條弧線上的國家推行“自由制度”。但是,處於日本規劃的“亞洲自由之弧”上的國家,並不歡迎這個附帶意識形態條款的日本版“馬歇爾計畫”。同時,“亞洲自由之弧”計畫以“價值觀外交”為旗幟,顯然與當今時代超越國家體制和價值觀構築合作關係的主流外交相去甚遠。
資料圖片
7月29日,在日本東京,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情凝重。當日,日本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中失利,在野黨贏得參議院超過半數的議席,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表示將繼續留任。 新華社記者任正來攝
這不免讓人想起上個世紀的冷戰,當時按意識形態人為地將世界分成兩大陣營,曾使相關國家彼此猜疑甚至劍拔弩張,成為世界不安寧的根源之一。日本在冷戰早已結束的今天重拾冷戰“遺物”,不是不合時宜又是什麼?
根本目的
日本在鼓吹“亞洲自由之弧”計畫時,還野心勃勃要搭建一個“四國聯盟”作為“價值觀外交”的核心。這一“四國聯盟”是以日美軍事同盟為基礎,日、美、澳軍事聯盟為過渡,再拉攏印度組成的,因此一出籠就被輿論視為有兜售“四國軍事同盟” 之嫌。2006年12月,日本媒體在首次披露日本邀請印度加入美日澳戰略對話時就指出,日本的意圖是組成聯盟牽制與日本沒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最近,美國《防務新聞》又針對今年9月日、美、澳、印四國要與新加坡舉行海軍演習的訊息說,未來10年內四國將演變為一個軍事同盟,有如“亞洲版北約”。
正因為“亞洲自由之弧”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對抗色彩,日本擬議中的“四國聯盟”的三個候選國,紛紛對此表示了謹慎態度。不久前,美國國務卿賴斯對日本急於加強日、美、澳、印四國在安全保障領域的合作表示異議。澳大利亞官方則一再重申該同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印度對“亞洲自由之弧”之所以反應低調,則是認為加入該同盟有悖印度一貫奉行的不結盟政策。印度尼赫魯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穆克吉表示,前不久在美國國務卿賴斯表示希望印度放棄不結盟政策時,印度就已經聲明自己絕不會放棄這一立場。何況,安倍此次訪印的一個目的是強化日本對從波斯灣到遠東的印度洋海上通道的掌控,這對曾宣稱“印度洋是印度之洋”的印度來說,顯然是一個棘手的提議。(周峰 韓景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