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成立於2023年4月。該聯盟由中國亞洲10個國家共同發起,是亞洲各國在自願平等、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的政府間文化遺產專業性合作交流機制與對話平台,搭建亞洲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國際合作機制。

截至2023年,包括中國在內共有13個成員國,首屆聯盟理事會主席國由聯盟發起國中國擔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
  • 外文名:Alliance for Cultural Heritage in Asia 
  • 成立時間:2023年4月25日 
發展歷史,聯盟成員,聯盟機制,西安宣言,社會影響,

發展歷史

2019年,國家文物局啟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國內外調研工作,為有針對性地與相關國家開展工作提供支撐。
2020年,國家文物局正式邀請亞洲各國協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
2021年10月27日至28日,“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將在京召開。對話會上,中國將與高棉等亞洲10個國家共同發起成立“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搭建亞洲文化遺產領域首個國際合作機制。同時,亞洲27國聯合發布關於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
2023年1月,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創始成員國高官會議舉辦,為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完成了組織準備和成果儲備。
2023年4月2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在陝西西安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向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致賀信。大會宣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正式成立。,並發布《西安宣言》。

聯盟成員

截至2023年,成員國有亞美尼亞高棉中國朝鮮伊朗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敘利亞阿聯葉門亞塞拜然緬甸斯里蘭卡。首屆聯盟理事會主席國由聯盟發起國中國擔任。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
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成員國、觀察員國代表合影

聯盟機制

該聯盟是亞洲各國在自願平等、互相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建立的政府間文化遺產專業性合作交流機制與對話平台,聯盟秘書處將設在中國。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聯盟成員國將共同推進聯盟建設,共同制定聯盟章程,細化和規範聯盟的性質、使命和職能,協同開展聯盟的組織和運行等工作,共商共畫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路線圖。聯盟將以亞洲地區文化遺產資源為紐帶,在文化遺產保護、聯合考古、博物館交流、世界遺產申報管理、防止文物走私、促進流失文物返還、人才培養和能力建設等領域開展跨國交流合作,推動亞洲地區文化遺產的長效保護與經濟社會、文化旅遊、環境保護等協同發展,增進亞洲各國民心相通,促進亞洲文明傳承。
中國將持續加強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秘書處的機構建設和能力提升,並依託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為聯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截至成立時,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基金已募資人民幣8800萬元,用於支持中國與聯盟成員國合作開展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項目。

西安宣言

2023年4月25日,在首屆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大會,聯盟理事會達成廣泛共識,發布《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西安宣言》:
各方認為,亞洲文化遺產是亞洲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載體,是亞洲人民乃至全人類共同的精神寄託和文化財富。各方注意到,當今各國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世界文明百花園的繁榮發展,離不開文明間包容共存、交流互鑒。
憶及2021年10月28日,在北京召開的亞洲文化遺產保護對話會上,亞洲27國共同發布的《關於共同開展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的倡議》。
各方將以“全球文明倡議”為新契機,共同倡導世界文明多樣性,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加強國際人文交流合作,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將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聯盟建設成為文化遺產保護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台。
支持聯盟發展,共建合作平台。各方秉承相互尊重、平等相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原則,在“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框架下開展務實合作,分享優秀案例,支持項目開展,宣傳聯盟成果,擴大聯盟影響。
保護城鄉記憶載體,共續文明根脈。各方共同推動城市和鄉村文化遺產保護,探索文化遺產與旅遊和環境提升融合發展的模式,助力亞洲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增強亞洲文明韌性。
實施聯合考古研究,共釋文明價值。各方圍繞“人類探源”“文明起源”“絲綢之路”等主題,實施合作考古,挖掘亞洲文化內涵,支持聯合申報世界遺產,形成更加緊密的共同文化紐帶。
舉辦文物展覽展示,共享文明記憶。各方共同推動博物館館際合作和文物展覽交流,融合線上線下傳播方式,通過文物分享精彩動人的亞洲記憶,加強亞洲人民相互了解。
開展文物保護修復,共守文明見證。各方聯合開展重要古蹟遺址的保護與修復,共同助力文化遺產災後搶救和修繕,共同打擊文物非法販運、促進流失文物返還。開展文化遺產保護技術、方法聯合攻關,實施土遺址、木結構建築、紙質文物、紡織品保護等具有亞洲地域特色的文物保護項目。
加強文物交流傳播,共襄文明傳承。各方圍繞文化遺產保護實踐開展學術交流,形成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亞洲模式和技術標準。創新傳播方式,加強青年人才培養,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遺產公眾教育。

社會影響

2023年12月,入選2023年度國際十大考古新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