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婆潮(Hedyotis auricularia var. mina W. C. Ko),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廣花耳草Hedyotis ampliflora Hance的全草。分布於海南。具有祛風除濕,強筋骨之功效。常用於風寒濕痹,腰腿酸痛,筋骨痿弱,跌打傷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亞婆潮
- 拉丁學名:Hedyotis auricularia var. mina W. C. Ko
- 別名:廣花耳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木蘭綱
- 目:龍膽目
- 科:茜草科
- 屬:耳草屬
- 種:耳草
- 分布區域:海南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苦,性溫。
歸經
歸肝、腎經。
功效
祛風除濕,強筋骨。
主治
風寒濕痹,腰腿酸痛,筋骨痿弱,跌打傷痛。
相關配伍
治骨折:土五加皮、土牛膝、銅錘草各適量,水煎服。(《黎族藥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搗敷。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廣花耳草,又名土五加皮。藤狀灌木;老莖光滑無毛;小枝幼時有明顯的縱槽,槽內常有短硬毛。葉對生,紙質,披針形或闊披針形,長3.5-7厘米或過之,寬1.5-3厘米,頂端短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或闊楔形,上面僅在中脈上有稀疏粗伏毛,下面被毛長而硬,罕無毛;側脈明顯,每邊3-4條,與中脈成銳角伸出,幾乎直伸向上;葉柄略寬,長2-5毫米;托葉被毛或無毛,基部合生,寬闊,頂部撕裂成3-5條剛毛狀的裂片。花序頂生,為傘房花序式排列的聚傘花序,有長2-3.5厘米的總花梗;苞片微小或缺;花4數,有長1-3毫米的花梗;萼管半球形或陀螺形,長1-1.4毫米,萼檐裂片披針形,具羽狀脈,與萼管等長或略長,頂端短尖,花後外反;花冠白色或綠白色,管形,長約3毫米,被粉末狀柔毛,喉部密被白色硬毛,花冠裂片披針形,長於冠管,頂端內彎;雄蕊生於冠管近基部,花絲長0.8-1毫米,花葯伸出,近長圓形,兩端鈍;花柱微伸出,被白色柔毛,柱頭厚,2裂。蒴果球形,略扁,寬2-2.5毫米,無毛或被疏毛,頂部隆起,有長2-2.5毫米、外反的宿存萼檐裂片,成熟時開裂為2果爿,果爿腹部直裂;種子多數,具棱,乾後黑褐色。花期6-8月。
生長環境
生於林緣或疏林下及陽光充足、土壤乾燥的灌叢中。分布於海南。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株:有祛風濕,強筋骨功能。用於風寒濕痹,腰腿酸痛,筋骨無力。民間作補藥和跌打損傷的配方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