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陘綿河水磨技藝

井陘綿河水磨技藝

井陘綿河水磨技藝名錄類別是傳統手工技藝,申報地區是石家莊井陘縣。

基本信息,名錄簡介,

基本信息

名錄名稱: 井陘綿河水磨技藝
編號: 3—8—7
名錄類別: 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地區: 石家莊井陘縣

名錄簡介

井陘縣秦時置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境內山巒起伏河谷溝岔交錯。自西向東有一條綿曼河(俗稱綿河)穿越,河水源頭來自與井陘毗鄰的山西省娘子關,水流湍急,清澈見底,常年不竭,屬子牙河水系,也是滹沱河最大的支流。沿河人民用其建置水磨,灌溉農田,洗滌衣物等。
綿河水磨歷史悠久,史無記載,難以考究。據老工匠們介紹,約在漢代就有人開始使用水力磨麵。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進步,人們在使用水磨中不斷改進,使其更加科學、合理、完美。綿河水磨主要座落在綿河沿岸的地都、南峪、北峪、蔡莊、荊蒲蘭等村莊。綿河水磨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主要由磨扇、磨盤、輪柱、水輪、鐵蒺藜(錐股)、木篩、連桿、糧斗、立柱等零部件組成。磨濠、磨房、引渠也是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
綿河水磨具有就地取材,科學利用水資源,節省人力畜力,減輕勞動強度,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特徵。在不易被洪水沖壞的地方,以磚石建磨房且常年磨糧食的水磨稱之為“老磨”;利用無洪水季節在河灘修建臨時草棚磨房,主要從事磨香面的水磨稱之為“季子磨”。 綿河水磨既節約能源,又方便人民生活,經營者可獲得豐厚的經濟效益。舊時,當地就有“家有連軸轉,賽過坐知縣”的俗語。水磨磨出的麵粉易保存、口感好、無污染,有益人民身體健康。
隨著全國興修水利工程的開展,20世紀70年代山西省將娘子關大部分水源抽回本省境內,部分余水也被當地政府“引水上山”灌溉農田。此後綿河乾涸斷流,遇有降雨方見混濁河水流動。目前,綿河上游尚有幾盤水磨勉強轉動,中下游水磨已被拆除或停廢。再加上電力機械磨麵的普及,致使沿用多年的綿河水磨瀕臨絕跡。現在掌握水磨建造技術的工匠已為數不多,志於學習建造水磨技術的人更是鳳毛麟角,目前急待搶救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