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都大閘橋

井都大閘橋

井都大閘橋,又稱海門灣大閘橋。坐落於有魯濱城市之美譽稱謂的汕頭,乃潮汕三江之一——練江之出海口——龜頭海之橋樑。

海門大閘,河浦36橋,聽老一輩說,這是兩位高深的玄學風水師的傑作,一直有這樣的傳說,潮南河浦36天罡,潮陽海門72地煞,所指的是,汕頭潮南區有一條河,上面架了36條橋;汕頭潮陽區海門井都,也有一條大橋,橋下有72孔。 至從有了這兩建築,這兩地區就一直風調雨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都大閘橋
  • 別名:海門灣大閘橋
  • 建成時間:1971年9月28日
  • 全長:429米
潮陽未撤市前材料,建橋歷史,

潮陽未撤市前材料

井都大閘橋在潮陽市東區南6公里,跨龜頭海新河兩岸,扼練江出海口。因處海門港北部,故名海門大閘。1969年12月始建,1971年9月28日建成。橋閘為鋼筋混凝土灌樁,花崗岩石壘砌而成,結構嚴密,雄偉壯觀。全長429米,高17.5米,橋面寬11米,其中車行道寬8.2米,人行道每側寬1.4米。分72孔,其中主流洪閘66孔,兩側排水閘五孔,過船閘一孔。除過船閘淨寬8米外,其餘每孔淨寬為4米。設卷揚機13台,閘門升降全由電動控制。設計最大過閘流量3200立方米/秒。是潮陽市規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可根除練江流域2萬公頃農田的潮災,圍海造田面積3333.33公頃,改善灌溉12466.67公頃。閘面可通汽車。兩側設有人行道。可方便兩岸交通。
井都大閘橋
註:此段資料為潮陽未撤市前材料,用詞審度以“市時”為準。

建橋歷史

1971年9月28日,潮陽龜頭海攔海橋閘建成。因相對應置近于海門,地理知名度略微響亮,故書名皆稱海門灣橋閘,俗稱海門大閘。
上世紀70年代用“土法上馬”的原始操作方法,集潮陽人民之力建起的海門大閘橫跨海口,歷時三年有餘,參與建設的人近的濠江一帶遠至普寧,應該說大閘橋的興建屬於那個時代人的一番回憶,且引以自豪。竣工時頗為震撼,後有華國鋒鑒臨視察,頗見其當年之影響力。
據悉,練江有兩閘口,皆以三十六天干、七十二地煞之玄學為尺度修建:一為峽山一帶有36孔;二為練江出海口的大閘橋——即井都大閘橋,有七十二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