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爾溝生產合作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井爾溝生產合作社
  • 時間:1939年
  • 入股人:張潤喜、張鐃獅、王芝堂
  • 地點:井爾溝
簡介,人文歷史,

簡介

1939年的井爾溝,敵人對這個抗日前哨的山區進行了嚴密的經濟封鎖,小商販都不敢進山賣貨,軍民所需生活物資相當緊張。時任武歸縣(今武川縣及土左旗地區)縣長的楊建林,根據綏西地委書記楊植霖的建議,發動民眾入股集資興辦合作社。當地山民張潤喜、張鐃獅、王芝堂、王三元等民眾參與入股,縣政府也籌集部分資金,抗戰幹部沈青山奉命在井爾溝的東窯子村建起了生產合作社。張潤喜、張鐃獅二人在歸綏(今呼和浩特)城裡有親戚,便於購物進貨,合作社越辦越火,經營的商品由鹽、鹼、火柴、肥皂、毛巾、針線10幾種,發展到200多種,有農具、家庭用品、常用藥物等,大大地方便了軍民生活需求。

人文歷史

楊植霖等軍政領導對井爾溝的生產合作社十分滿意。楊植霖發現民眾生活貧困,手中缺錢,購買力低下,提出合作社要收購農副產品,還可以貨換貨、等價交易。收回的農副產品運往城鎮去賣,再買回軍民所需物資。這以後婦女們用雞蛋換回針針線線,兒童們得到讀書識字的文具用品,大爺大娘們換回了菸葉、茶糖。山民們背上皮張、絨毛、豬鬃能換回鍬鎬犁鏵等生產用品。合作社買賣興隆,百姓們高興滿意。合作社的倉庫和院內放滿物資,這個一心一意為民眾生活、為抗戰鬥爭服務的合作社譽滿山鄉。
1941年,抗戰鬥爭形勢趨於惡化,隨之合作社受到了嚴重威脅,為能隱蔽安全,合作社從東窯子村遷到了大山深處的大南窪,生產合作社改名為“大眾合作社”。遷到深山老村的合作社仍然遭到敵人的騷擾與襲擊,在敵人的一次掃蕩中,合作社資產被燒搶,縣政府又極力資助合作社,使其儘快恢復。王威還親自掛帥,積極組織人員開展多種形式的生產自救,使合作社恢復了正常經營。
當時部隊需要馬鞍、馬墊、氈襪、棉衣等軍需物品。根據政府指示,合作社積極組織民眾製作,及時解決了部隊的部分急需,有效地支援了抗戰鬥爭。
1941年後,日軍為禁止商店出售我八路軍需要的軍裝用料灰布和黃布,連染布的兩種染料也禁封。當時從各地動員會捐收來的白色土布未能染色,王威就帶領合作社人員發動民眾,就地尋找青灰泥作染料。水塘溝大塔村一個叫黃老毛的山民,在黑溝內找到了質量上好的青灰泥,合作社就用它染成了很好的灰色軍用布料。
合作社還組織山區農民用糧食到附近的煤窯換煤炭,引導人們用當地樺木生產耙耱,用荊條編織筐籃籮頭出售換錢,組織民眾上山採挖中草藥材,增加收入。
1943年冬,軍政幹部去山西偏關整編學習,武歸縣僅留下靳存智副專員及部分工作人員一邊工作一邊支撐著合作社,敵人的掃蕩和封鎖漸趨猖獗。這年冬,合作社又轉移到黑背兒村。一次,突遇偽地方武裝襲擊包圍,合作社遭到了毀滅性破壞。幹部沈青山被殺害,合作社工作從此中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