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點網路: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五點網路: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研究》內容簡介: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一直以來是業界、學界及政府等關注的焦點。關鍵問題是高校後勤的雙重性——公益性與經濟性——引發了很多的爭論,因而後勤社會化改革就變得複雜起來。如何把握兩者的平衡,以及在此基礎上使兩者都獲得最大化的發展,這是一個急切的理論問題,同時又是《五點網路: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研究》研究的實踐問題。

基本介紹

  • 書名:五點網路: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研究
  • 出版社:雲南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8頁
  • 開本:32
  • 定價:25.00
  • 作者:劉建華 丁恆道
  •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811127621, 781112762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

內容簡介

《五點網路: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研究》是由雲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高校後勤保障體系的五點網路
第一節 高校教育與後勤
第二節 高校後勤保障體系構建的動因
第三節 高校後勤保障體系的五點網路
第四節 本書研究的價值與方法

第二章 平台點:科學高效的市場
第一節 高校後勤市場化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高校後勤市場化的經濟分析
第三節 高校後勤市場體系的結構
第四節 構建高校後勤市場體系的途徑

第三章 主導點:靈活自主的學校
第一節 後勤體制改革學校角色的重構
第二節 後勤體制改革中學校管理主體的成長
第三節 高校自主選擇後勤機制的創建
第四節 高校自主選擇後勤模式的重構與分析

第四章 調控點:全面系統的政府
第一節 政府和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的關係
第二節 高校後勤的政府調控系統
第三節 高校後勤政府調控的現狀
第四節 高校後勤政府調控的戰略與策略

第五章 軌道點:自律溝通的行業
第一節 高校後勤行業協會現狀
第二節 高校後勤行業協會內涵與功能
第三節 高校後勤行業協會的自治與監督
第四節 高校後勤行業協會的管理與運作
第五節 高校後勤行業協會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第六章 監管點:合力的職能部門
第一節 高校後勤監管組織體系
第二節 高校後勤的合力監管
第三節 高校後勤合力監管操作體系
第四節 高校後勤合力監管效率
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按優勢互補、平等互利、利益共享的原則,發展校際或區域性高校的後勤聯合體。也可以與社會企業聯營或合作,形成專業化、集約化、集團化的經營體系;充分發揮後勤實體綜合經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使後勤納入市場經濟體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和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使其最終納入由政府主導的多元化、多方位支撐,服務於高校的市場化的後勤保障系統和服務體系。
高校後勤不僅具有其自身職能,還具有經營功能,還要負責校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經營效益的責任。在為師生提供優質服務的前提下,有條件的實體還可積極開拓社會經營,增強後勤經濟實力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後勤資產是學校教學、科研和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物資保障。這些長期以來靠國家行政撥款所形成的後勤資產,其使用目的在於提供服務,保證高等教育任務的順利完成。它們的使用不存在經營成分,也不提取折舊費用,無法保值和增值。而在後勤服務工作社會化的過程中,無償的福利型服務變為有償的經營性服務,資產的使用中經營生成分逐步加大,那么對這些資產的使用要求也相應地發生了變化,因此要特別注重後勤資源保障體系和後勤經費保障體系的創建。
1.建立高效的後勤資源保障體系。一是要按資產效益最大化原則重組資源。從現實情況看,高校後勤資源可以重組為租賃、託管、經營三大類資產,這樣可以極大地提高后勤資源的有效利用率,使後勤資源的市場化管理成為現實。二是突破改革的“瓶頸”誤區,明確界定產權。後勤資源的產權一度成為後勤社會化改革的“瓶頸”因素,我們認為,在國家沒出台高校後勤資源產權政策之前,後勤資源的產權仍應是學校的。

後記

高校後勤社會化改革一直以來是業界、學界及政府等關注的焦點。關鍵問題是高校後勤的雙重性——公益性與經濟性——引發了很多的爭論,因而後勤社會化改革就變得複雜起來。如何把握兩者的平衡,以及在此基礎上使兩者都獲得最大化的發展,這是一個急切的理論問題,同時又是一個亟待套用的實踐問題。後勤改革以來,在一系列的觀點交鋒中,大家有了一個共識,即擱置爭議,重要的是最最佳化地獲得高校後勤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在此背景下,高校後勤保障體系的構建就成了業者與學者研究的重鎮。雲南大學後勤服務集團總經理丁恆道先生提出了本書研究的創意,並敲定本書寫作的目的與主題。在此基礎上,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讀博士、雲南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教師劉建華先生確立了本書的寫作提綱,並擬定了寫作結構的三級標題。本書執筆人員分別為丁恆道、劉建華、楊青山(雲南財經大學新聞系主任)、許麗華(雲南民族大學新聞系教師)、熊盛國(雲南大學發展研究院研究生)、周皓(雲南大學新聞系研究生)、孫瑩(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研究生)等。本書由丁恆道、劉建華統稿並最終定稿。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得到了眾多領導及業界人士的幫助,我們深為感動。借本書出版之機,對雲南大學後勤服務集團、雲南大學出版社、雲南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及所有幫助過我們的組織與個人表示感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