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臂拳

通臂拳,有時又稱通背拳。關於其起源眾說紛紜。中國常見的通背拳有祁家通背拳、洪洞通背拳、獨流通背拳、白猿通臂拳等。五行通臂拳來源於祁家通背拳,主要在天津一帶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行通臂拳
  • 主要傳承人:張策、張喆
  • 主要傳承地:天津
概況,張策,張喆,

概況

祁家通背拳為祁信所傳出,後分為老祁派和少祁派兩支。其中祁信的弟子陳慶所傳為老祁派,而祁信的兒子祁太昌所傳為少祁派。老祁派的技術特點為冷彈脆快硬、大架勢、剛多柔少,而少祁派則“反其道而行之”發展為縮小軟綿巧,小架勢、以柔為主。
天津流行的五行通臂拳又稱“老祁派大勢通背拳”,以天津市武清區下伍旗鎮馬神廟村(原屬直隸香河)的張策(1866-1934)和堂弟張喆(1893-1959)為代表人物。張策、張喆,祖籍東北,滿洲旗人。祖上張雲燕曾在清營中任武職,後定居在馬神廟村[1]。

張策

張策初從陳慶學老祁派通背拳,陳慶去世後又從師兄王占春學。張策的刀法最精,因喜穿鐵鞋練功,故有“鐵鞋張策”之稱。民國初年,張策在北京設館授拳,人稱“臂聖”。授有吳圖南、馬熙春等弟子。1931年,張策在瀋陽、大連一帶授拳,曾任遼寧國術館副館長[2]。其主要傳人周景海(直隸香河人)於1912年在天津武清應邀授拳,弟子頗眾,其中又以劉俊德、劉俊亭、劉俊峰、劉俊和等較為著名。

張喆

為天津五行通臂拳的傳播做出突出貢獻的另一重要人物是張喆。張喆經張策介紹跟王占春學藝,並得到了張策的細心輔導。1939年,張喆在天津南市武聖廟開設“通背國術社”,培養了鄧洪藻[3]、張春裕[4]、劉萬福[5]、張少通[6]、張建華等大批人才。1990年,由張喆弟子張春裕牽頭、眾弟子捐資興建的天津五行通臂拳社成功創辦。
2011年12月18日,馬神廟村委會還建成了“臂聖張策紀念館”。
[1]張建華:《為香河縣縣誌辦提供的張喆門通臂拳史料》,見《天津記憶》第124期第37頁。
[2]《中國武術人名辭典》編輯委員會:《中國武術人名辭典》第394頁,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鄧洪藻(1918-1987),曾任中國武術協會委員、天津市武術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天津南開區武館副館長兼總教練。張喆晚年所彙編的《太極拳譜》留給了鄧洪藻。
[4]張喆晚年所彙編的《五行通臂拳譜》就傳於張春裕。
[5]劉萬福是邊壽祺的弟子,同時也認張喆為師。同時,張喆的徒弟鄧洪藻也認邊壽祺為師。他們往來頻繁,相互交流技藝。
[6]1949年去了台灣,並在台灣成立武術館傳授五行通臂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