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名,經外奇穴之一,主治五指拘攣等,可針刺,宜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虎穴
- 出處:《竇太師針灸》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 概念:奇穴名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五虎穴為經外奇穴之一,該穴定位目前有些爭議,但主治及針刺法為各代一家所認同,主治五指拘攣等,可針刺,宜灸。
中醫套用
1、文獻記載:
《奇效良方》: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無名指第二節骨尖,握拳得之。治五指拘攣,可灸五壯。兩手共四穴。
《類經圖翼》:五虎,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握拳取之。主治手指拘攣。
《醫經國小》:五虎四穴次指背,二節尖上七壯宜。
《針灸孔穴及其療法便覽》:五虎,奇穴。位於食指及無名指的第一節與第二節關節部中央,握拳取之。灸三壯,主治手指痙攣。
2、現代針灸學者考證
“中魁”“五虎”“大骨空”“小骨空”四穴皆出自竇太師針灸,且分別定位於五個手指的“第二節尖”。古代文獻只有明·張介賓《類經圖翼》五虎穴的定位作“在手食指無名指背間,本節前骨尖上各一穴”,而當代所有針灸奇穴文獻(包括針灸學教材)恰恰採用了這一誤傳的文獻,將其定位於第二指、第四指指背的掌指關節(即所謂“本節”)骨尖。此外,《針灸經外奇穴圖譜》將“大骨空”定於拇指指背指間關節;“小骨空”定位於手小指第一指間關節;“中魁”定位於手中指第一指間關節。這裡最大的錯誤,同時也是所有當代針灸文獻都同樣犯的錯誤,是對於大骨空穴“拇指第二節尖”誤解。前而己經提到,唐代楊上善明言“大指唯有二節,大指第二節,即為本節之也”。
(1)定位:五虎穴位於大指第一指節橈側赤白肉際處,將此指節均分為六等分,共7個點,中間5個點即五虎穴,自指尖向掌順序,依次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2)主治:五虎一治療手指酸痛,腱鞘炎及腕關節扭傷;五虎三治療足趾酸痛;五虎四治療踝關節扭傷、足背痛;五虎五治療足跟痛;五虎二則作為五虎一、五虎三之倒馬針,倒馬針法系董師所創用之一種特殊針法,是利用兩針或三針並列之方法,加強療效的一種特殊針法,奇穴與十四經穴均可利用此針法。具體操作為:先在某一部位施1針,然後取同經鄰近穴位再刺1針,如先刺五虎一,再刺五虎二;先內關,再間使;先合谷,再三間,具有增強先針穴位功效的作用。
(3)操作:患者取坐位,前臂置於桌上,施術者捏住患者大指,常規皮膚消毒,取30mm×25mm毫針,避開血管,根據病痛部位取相應穴位快速刺入2-4分,然後採用動氣針法(即進針得氣後輕捻針,並囑患者活動患部,疼痛可立即減輕,視疼痛減輕程度而留針,其間數次捻針,患者活動患部,直至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取穴一般是取患側,如針刺患側影響動氣針法操作,可取健側。留針0.5-1小時,5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體息2天,治療2個療程後觀察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