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篇七聚,佛教戒律。《四分律》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皆稱“具足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篇七聚
- 類別:佛教
僧、尼戒條各分為“八段”和“七段”,然後又分屬“五篇”(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與篇外諸戒條又統括為七類,稱“七聚”(波羅夷、僧殘、偷蘭遮、墮、提舍尼、惡作、惡說)。
五篇七聚,佛教戒律。《四分律》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皆稱“具足戒”。
五篇七聚,佛教戒律。《四分律》規定比丘戒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皆稱“具足戒”。僧、尼戒條各分為“八段”和“七段”,然後又分屬“五篇”(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提舍尼、突吉羅),五篇與篇外諸戒條又統括為七類,稱“...
一、五篇:又稱“五犯”、“五犯聚”、五眾罪、五種制。即:波羅夷、僧殘、波逸提、波羅提提舍尼(簡稱“提舍尼”)和突吉羅。二、六聚:五篇加上“偷蘭遮”,總稱“六聚”。三、七聚:“六聚”中的“突吉羅”可以再分為兩類:眾學與滅諍,總稱“七聚”。四、八篇:五篇中的“波逸提”分為“...
二十犍度,佛教戒律。“犍度”,梵文Skandha的音譯,亦譯“塞建陀”、“娑犍圖”;意譯“蘊”或“聚”,分類編集的意思,相當於品或節。一部完整的律,在前一部分分五篇七聚, 詳列戒條項目內容,後一部分是關於教團修法儀式的規定以及僧尼衣食住應注意的禮儀等,因按品類編寫,稱為“犍度品”,簡稱“犍度...
、“向彼悔”、“各對應說”;也稱“悔過去”、“可呵法”。佛教戒律。①輕罪之一,犯此罪者對一人坦白懺悔即可,皆關於吃飯之事。《毗尼母經》卷七:“波羅提提舍尼者,犯即懺悔,數犯數悔故……忘誤作,非故心作故,名波羅提提舍尼。”②《四分律》五篇之一,七聚之一。比丘有四戒,比丘尼八戒。
七眾戒,八戒齋,五篇七聚,長短律儀,於何科中,而出此文?其餘眾僧,故復可可,至學律者,彌不宜爾。且開放逸門,集眾惡本,若白衣人甘此狂藥,出家人猶當訶止,雲某甲,汝就我受五戒,不應如是。若非受戒者,亦應雲檀越,酒是惡本,酒是魔事,檀越今日幸可不飲。云何出家人而應自飲?尼羅浮陀地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