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七善

五福七善

五福七善,指最美好的生活狀態,通過善行保持五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福七善
  • 屬性:漢語詞語
  • 出處:《書經》、《洪範》
五福來源,象徵,五福五色,七善來源,水有七善,佛之七善,

五福來源

累積生命正能量,生活越來越美好。生活的不如意,就是修行上的一點點進步,一分分增上。處處圓融,隨緣自在,自在隨緣,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五福這個名詞,原出於《書經》和《洪範》。是古代漢族民間關於幸福觀的五條標準。五福的第一福是“長壽”,第二福是“富貴”,第三福是“康寧”,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終”。註:《尚書》上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長壽”是命不夭折而且壽數綿長 ;
“富貴”是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
“康寧”是身體健康而且內心安寧;
“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順應自然;
“善終”是安詳離世而且飾終以禮。

象徵

在漢民族的傳統文化中,蝙蝠是好運和幸福的象徵。人們經常說的“五福(蝠)臨門”,就由那五隻蝙蝠組成。這“五福”代表五個吉祥的祝福: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傳統習俗中,五福(蝠)合起來就構成幸福美滿的人生!值此新春佳節到來之時,我們衷心祝願各位把下面的五福搬回家!

五福五色

五色:指青、黃、赤、白、黑五色,也泛指各種色彩。古代以此五者為正色。《書·益稷》:“以五采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 孫星衍 疏:“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玄出於黑,故六者有黃無玄為五也。”
天地萬物是由金、木、水、火、土這種基本物質組成。而顏色配五行既五色,也就是青、赤、白、黃、黑這五種顏色。
五福最早出自《書經·洪範》。所記載的五福是:“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後來由於避諱等原因,“五福”也有了變化,如東漢桓譚在《新論·辨惑第十三》中就把“考終命”更改為“子孫眾多”,後來的“五福”也就變成了“長壽、富貴、安樂、好德、子孫眾多”了。到了現代王延青認為“善終”改為“人和”科學,符合天時地利人和,社會和諧,兼容並蓄,傳承國學,與時俱進。
第一福是“長壽”,命運長久而且福壽綿長。格物致知 “壽”白 西金義。
第二福是“富貴”,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治國 “福”紅 南火禮。
第三福是“康寧”,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修身齊家 “祿”青 東木仁
第四福是“好德”,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誠意正心 “財”黑 北水智
第五福是“人和”,善始善終而且繼往開來。平天下 “喜”黃 中土信

七善來源

水有七善

在《道德經》中,〝水〞被極為推崇。以水喻人,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如同人的〝七智〞,有了這七智,才能和水一樣不爭。

佛之七善

(一)佛說有七種布施,既不損我人之財物,而又能獲七大果報。
所謂七種布施者:
一名眼施;我人常以好眼視父母、師長、沙門,不可以惡眼視之。則捨身受身,得清淨眼,未來成佛,得天眼、佛眼,是名第一果報。
二名喜容施;於父母、師長、沙門,常施以和顏悅色,不可示現嗔形,不可顰蹙惡色。則捨身受身,得端正色,未來成佛,得真金色,是名第二果報。
三名言辭施;於父母、師長、沙門,不可粗言戲語,應愛語柔順。則捨身受身,得語言辯才,凡有言說,悉為人所敬信受持。未來成佛,得四無礙辯才,是名第三果報。
四名身施;於父母、師長、沙門,要起迎禮拜,恭敬侍從。則捨身受身,得端正身,決無殘損,未來成佛,身相具足,無見頂相,是名第四果報。
五名心施;我人雖以上好四事(飲食、衣服、臥具、醫藥)供養父母、師長、沙門,而心不誠敬和善,不名為施。當以善心和悅,虔誠供養。則捨身受身,得明淨心,無痴狂念,未來成佛,得一切種智,是名第五果報。
六名床座施;若見父母、師長、沙門,為敷床座邀坐,乃至自己讓座,則捨身受身,常得尊貴,七寶床座。未來成佛,得師子法座,是名第六果報。
七名房舍施;常於自家清淨灑掃,恭迎沙門降臨應供說法,乃至行住坐臥。則捨身受身,得自然宮殿舍宅,未來成佛,得上妙精舍,嚴淨禪室,是名第七果報。
按:總觀以上七種布施,不重外在之物質,唯重內心之崇敬,不耗一文錢,而獲報無量。但得於此申明一句,富貴者,勿以慳貪自財不捨、而專行此布施,若能以外在之財物,內心之崇敬兼而施與,則所獲果報定當時速且加倍圓滿。
(二)七善法,又名七善、七法、七知、七丈夫。即知法、知義、知時、知足(知節)、知自(知己)、知眾、知尊卑(知人勝如)。語出北本《涅槃經》卷十五、《增一阿含》卷三十三、《中阿含》卷一〈善法經〉以及異譯的《七知經》等。
依《大涅槃經》所述,此七法略如下述︰
一曰知法︰即知十二部經為能詮之法。
二曰知義︰即知十二部經中一切文字語言所詮之義理。
三曰知時︰即善分別了知時節;有時當修寂靜,有時可修精進,有時宜修供養,乃至悉知應修布施等六度行之時節。
四曰知足︰少欲知足,止足節制之意,於一切飲食、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等,常知止足節制。
五曰知自︰自己知道自身的資格,於己身所有的信、戒、多聞、舍、慧、正念、善行等,悉皆咄知悉故。
六曰知眾︰即知人的種類族籍;彼等是剎利眾、婆羅門眾、居士眾、沙門眾等,悉皆了知,且知悉彼眾如何行來坐起、說法問答等。
七曰知尊卑︰即了知人之尊卑;虔信正法者為尊貴之人,反之為卑下者,乃至二乘人自調孤度不能度人,故為卑下者,而菩薩具足自他二利,能令一切眾生得利益安樂,故為尊貴之人,悉皆了知如上之事,是名知尊卑。住此七善法,則真正是為住大乘具足梵行者。
此外,《中阿含經》與《集異門論》中所說,與此稍異。文繁不贅。
(三)根據《成實論》卷一〈三善品〉所釋,七善即︰
一曰時善︰意指佛所說法,其初、中、後三時,所說皆甚深,佛法無時不善。
二曰義善︰謂佛法之義,深有利益,可得今世、後世及出世之道利。
三曰語善︰謂佛法隨方俗之語而能示正當義理。
四曰獨法︰謂僅為無餘涅盤而說,或謂獨佛能說。
五曰具足︰指佛之所說,於一經一偈中諸法具足圓滿,不待余經而得成。
六曰清淨調柔︰語清淨故謂清淨,義清淨故謂調柔。
七曰梵行︰佛所說八直聖道名為梵行,梵者以涅盤而名,此道能至涅盤故稱梵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