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涼史》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於2019年8月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趙向群。
基本介紹
- 書名:五涼史
- 作者:趙向群 著;賈小軍 修
- ISBN:978-7-5201-5216-7
- 頁數:512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9年8月
- 裝幀:精裝
- 開本:32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章節目錄,
內容簡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河西地區相繼出現五個割據政權,分別是漢族張氏的前涼和李氏的西涼,氐族呂氏的後涼,鮮卑禿髮氏的南涼,匈奴沮渠氏的北涼。五涼政權管轄的範圍東至今甘肅甘谷、天水,西及天山南北,將河西走廊等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包括在內。五涼歷史是古代民族史、西北邊疆史和古代絲綢之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分為十個專題,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獻為基礎,全面還原五涼政權的興衰更替與社會文化的各個方面。
作者簡介
趙向群,1942~2014,畢業於蘭州大學歷史系,歷任西北師範大學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
賈小軍,歷史學博士,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河西史地與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
章節目錄
001前 言
001序 言
001引 言
001卷 一 緒論篇
002 第一節 河西經濟區的崛起
002 一 早期的畜牧業經濟基礎
008 二 農業的產生及農牧結合經濟格局的確立
013 三 絲路貿易的興起和主要城鎮的形成
018 第二節 涼州封建政治格局的奠定
018 一 封建行政體制的建立
027 二 最早的割據政權——竇融政權
032 第三節 漢晉之際的河西民族問題
032 一 漢代“羌胡”問題
039 二 魏晉時期的民族態勢
049卷 二 前涼篇
050 第一節 前涼肇基
050 一 張軌出任涼州刺史
054 二 張軌的政治
074 第二節 割據局面的演成
084 第三節 前涼的強盛
084 一 張駿的政治
100 二 張重華的政治
108 第四節 前涼衰亡
108 一 政治的衰落
114 二 統治集團的內訌
122 三 前秦滅前涼
131卷 三 後涼篇
132 第一節 後涼立國
132 一 呂光征西域
137 二 後涼的建立
140 第二節 前期政治
140 一 尖銳的民族矛盾
143 二 氐族本位政治
149 第三節 後期政治
149 一 呂纂和呂隆的腐朽統治
153 二 諸呂相殘
156 第四節 後涼滅亡
161卷 四 南涼篇
162 第一節 南涼立國
162 一 禿髮烏孤的早期戰略
164 二 南涼的建立
167 第二節 禿髮利鹿孤的政治
167 一 修結鄰好
169 二 興理內政
172 第三節 禿髮傉檀的政治
172 一 入主姑臧
176 二 姑臧時期的外患內憂
180 第四節 南涼滅亡
180 一 “韋宗觀釁”與“東苑之誅”
182 二 窮兵黷武以至於亡
189卷 五 西涼篇
190 第一節 西涼立國
194 第二節 李暠的政治
194 一 著姓政治
198 二 “東伐”戰略
206 第三節 李歆的政治
210 第四節 西涼滅亡
215卷 六 北涼篇
216 第一節 北涼立國
216 一 沮渠蒙遜起義和段業初立
220 二 沮渠蒙遜奪權和北涼立國
224 第二節 沮渠蒙遜時期的政治
224 一 審時度勢,示外以弱
226 二 安定民生,注重經濟
228 三 搜求讜言,招禮英賢
230 四 整肅紀綱,厲行法治
231 五 驅逐南涼,遷都姑臧
234 六 摧毀西涼,廓清走廊
238 七 通使宋魏,期應一統
241 第三節 北魏滅涼
251 第四節 北涼緒餘
257卷 七 民族篇
258 第一節 十六國時期河西主要民族的地位與作用
258 一 羌
262 二 匈奴
266 三 漢
270 第二節 鮮卑事跡
270 一 “禿髮氏”的由來
276 二 “涼州之亂”
287 第三節 盧水胡事跡
297 第四節 民族融合趨勢
311卷 八 經濟篇
312 第一節 漢晉之際河西經濟區的變遷
312 一 河西經濟區的形成
318 二 漢魏之際河西經濟區的曲折發展
324 三 五涼時期河西經濟區的繁榮
330 第二節 社會經濟的長足進步
330 一 人口資源的劇增
336 二 自給程度的提高
345 第三節 前涼農商並舉的政策
345 一 勸課農桑
350 二 恢復貨幣流通,發展商業貿易
357 三 張軌鑄錢說質疑
374 四 注重民生,發展經濟
380 第三節 諸涼政權恢復發展社會經濟的舉措
380 一 利用人力物力資源,擴大區域開發
385 二 發展屯墾,廣田積穀
388 三 開發牧場,增加畜牧業產出
391 第四節 北魏太武帝時期的西域經濟戰略
403卷 九 著姓篇
404 第一節 門第與特權
410 第二節 著姓之優勢
414 第三節 著姓之功能
423卷 十 文教篇
424 第一節 五涼政權的“文教兼設”
442 第二節 文化與學術的昌盛
442 一 經學和玄學
446 二 史學
447 三 文學
449 四 佛學
452 五 藝術
455 第三節 五涼時期河西與內地的文化交流
464 第四節 五涼文化的歷史影響
471附 錄
472 一 五涼世系表
473 二 《五涼史探》再版前言
474 三 《五涼史探》後記
475 四 《五涼史探》再版後記
476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