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法
- 名:即假名,指事物之名稱
- 相:即色相,指事物的相狀
- 正智:指離妄想分別的正見之智
五法1. 五種迷悟之法的自體︰又稱五事,即名、相、分別(妄想)、正智、如如(真如)。其次第或作相、名、分別、如如、正智。2. 指治神、知養身、知毒藥之...
關於“四功五法”的3種說法 四功五法 四功五法是戲曲界經常說的一句術語。四功,就是唱、念、做、打的四項基本功,是戲曲舞台上一刻也離不開的表演手段。五法,...
行五法:指行欲、精進、念、巧慧、一心等五法。...... 天台宗止觀修法有二十五種方便,二十五方便復可分為五科:具五緣、訶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
【內五法】 [出難提釋經] 經雲。佛於俱舍犁國坐夏將竟。難提以久不見佛。特往瞻禮。佛告難提雲。汝若見我。若不見我。常當行內五法。然此五法。亦名...
密爾求因果五法(Mill five methods of searching causal connections)簡稱密爾五法,是一種求因果關係的歸納推理,指排除歸納法所包含的由密爾(J.S.Mill)提出的五種...
五法是指:一名、二相、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三自性是指: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穆勒五法亦稱“穆勒氏方法”。英國穆勒關於確定現象因果聯繫的五種歸納方法。在《邏輯體系》一書中提出。即契合法、差異法、契合差異並用法、共變法、剩餘法。這些...
五法速推,DotA戰術的一種,是指選擇五個前期強力法師型英雄在前期優勢期快速推掉對手的戰術。這種戰術在對面前期相對乏力的後期英雄較多的情況下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主要代指傷寒五法,即發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種基本治法。...... 五法,中醫中主要代指傷寒五法,系明代陳長卿將前人對於傷寒病證的治法歸納為發表、解...
佛學術語,名數,常曰三性五法,皆分別諸法之自性者,楞伽經所說。瑜伽唯識諸大論詳釋之。一、相,森羅萬像之有為法,各自因緣而生,呈各種之相狀者。二、名,是...
求因五法也稱“穆勒五法”指探求現象間因果聯繫的五種邏銀為法,是19 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辦《邏輯體系》中提出的。具體包括契合法(求同法)、差異法(求異法)...
《傷寒五法》①傷寒著作。四卷(一作五卷)。明·陳長卿撰。撰年不詳。作者將前人對於傷寒病證的治法歸納為發表、解肌、和解、攻里、救里五法。此種概括亦符合...
《五法總論》是明崇十七年(1644)陳長卿創作的一部臨證綜合類中醫著作。...... 《五法總論》是明崇十七年(1644)陳長卿創作的一部臨證綜合類中醫著作。...
五法村屬於七峰山腳下,人口1563人,總戶數579 戶,總勞動力550人,總耕地面積3194畝。村里以農業為主,大面積種植玉米3000畝。...
其中“酒田五法”是分析的秘訣,酒田五法所指的是三山、三川、三空、三兵、三法等五種。中文名 酒田五法 提出者 日本 適用領域範圍 股票...
《五法大陸》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小說,作者是清月蝶下。...... 《五法大陸》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一部小說,作者是清月蝶下。中文名 五法大陸 作者 清月...
比丘入眾五法, [舊名入眾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愍物謂比丘入大眾中。應修慈心。憐愍於物。岩淨律儀。整束身心。精勤學道。是為修慈愍物。...
五法唯識,教義名數。亦稱“五法事理”、“事理唯識”。此“五法”全名“五位法”,是說一切有部、瑜伽行派等對一切法的一種分類,所謂“色法”、“心法”、“...
《五法道尊》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小說,作者是白白的大米。...... 五法道尊編輯 鎖定 《五法道尊》是連載於起點中文網的小說,作者是白白的大米。...
佛學術語,息災等之五法,又互具五法,今就息災一法而言之,此有內心外法之二種,先言內心之法,則行息災法,而除貪嗔等之諸煩惱,是息災也。...
小說類型都市言情內容簡介這部說的是一位名叫長青被他的祖先託付給他的責任尋找到被唐風群詛咒世世代代為奴的五法戰靈來對抗魔麟大軍阻止吞滅人族長青就開始尋找...
入眾五法 定義 佛教中入眾即與眾共同起居之意 又作 交眾 屬於 學人初入叢林須知之五事 學人初入叢林須知之五事,稱為入眾五法。即:(一)下意,自己要低...
【五法不得授人戒】 [出四分律] 謂比丘當深信因果。常生慚愧。戒行精進。法義無忘。方堪授人戒法。若不能如是者。則不可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一...
《阿毗曇五法行經》是安世高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 《阿毗曇五法行經》是安世高創作的宗教哲學類書籍。書名 阿毗曇五法行經 作者 安世高 類別 宗教哲學 ...
耳鳴耳聾五法五方是名老中醫耿鑒庭治療耳鳴,耳聾的經驗方法。...... 耳鳴耳聾五法五方是名老中醫耿鑒庭治療耳鳴,耳聾的經驗方法。(1)清耳增聽湯。主治曾有耳內忡...
五法指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應法、無為法。謂心、心所等事理之五法皆為唯識。乃大乘唯識家之說。其中,心法為識之自相,心所法為與眼、耳、鼻、舌、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