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祭獵神節

—彝族獵神祭祀習俗, 每年農曆正月的第一個屬狗日(戍日)是彝家人一年一度的獵神祭祀節,彝語稱為“昵世嘎捏底”。 遠古時代,彝族先民農耕少,獵事多,人們都靠狩獵維持生活,他們的衣著取自獸皮,食物來源於獸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月祭獵神節
  • 別稱:昵世嘎捏底
  • 節日時間:農曆正月的第一個屬狗日(戍日)
  • 節日起源:祭祀
節日由來,方法規矩,注釋說明,

節日由來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彝家人充分發揮了他們的聰明才智,創造並積累了一整套狩獵經驗,為人類走向文明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據傳,彝族先民最初用堅硬的岩桑木②製成富有彈性的弓弩,用紫竹條作為箭,再用.火麻酒布取毒的方法取回土蜂巨毒浸在箭頭上,專門用來射殺獵物。但由於此種方法局限大,彝族先民通過長期實踐,發明了一種比弓箭更為有效的捕獵方法,他們從江邊或險峻的高山岩洞內挖回芒硝硫磺石,加配木炭和紅米水製成“火藥”。把火藥和馬牙石碎片按一定比列塞進空心葫蘆里,製成具有很強威力的“葫蘆飛雷③”,並在飛雷外表塗上一層厚厚的生羊油,放在野獸經常出沒的地方,當野獸聞到羊油味後,咬食葫蘆,由於葫蘆內的火藥和石子相互摩擦起火發生爆炸,成了捕獵最有殺傷力的武器。
古代彝族先民以狩獵為生,從而給狩獵活動賦予了豐富的原始宗教色彩。人們認為狩獵時有獵神保佑,就能獲得更多的獵物,因此崇拜獵神,常常用祭獻獵神、占卜求卦的方式來祈求狩獵豐收。因而在每次出獵之前必須祭獻獵神。

方法規矩

彝家人祭獵神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是祭家獵神;第二種是祭山獵神。第一種祭法是以打獵為生的主人家,在自己家的正房樓上供一幅獵神像,上面畫上身披虎皮的獵神爺爺,旁邊有七十二位獵兵將、三十六條花獵狗、還有竄山小哥、阿翠小姐等的畫像,並在神壇前供有一把弓弩。祭拜時,殺一隻公雞,取紅冠子血為獵神“點光”。人們認為用這種祭祀方法,獵神才會大顯神威。平時每逢初一或十五都要給獵神敬香,在每次上山打獵之前,都要首先祭拜獵神,念咒禱告,並向東南西北四方占卜討卦,看卦相,哪方有利,就往哪方狩獵。
第二種是祭山獵神。擅長打獵的眾鄉親相約成群來到山上,選一顆松樹為“獵神樹”。在樹下架設祭壇,撒上青松毛,插上三叉頭松樹枝,削去一面樹皮,作為 “獵神牌位”,然後采來一株嫩松尖,破成兩瓣作為占卜的卦牌。祭祀占卦時,先殺雞敬獻,畢摩口裡念著咒語,手裡拿著占卦求吉卦。畢摩念道:“獵神爺爺在上,今夭是黃道日子,阿郎小哥今夭上山打獵,去路不明,請獵神爺爺給予指點,奉請七十二位獵兵將,三十六條花獵狗,竄山小哥,阿翠小姐速速出山,助我打獵阿哥圍獵豐收”。祭畢,依照卦相所示往吉方出獵。
彝族打獵有個規矩,只要槍響箭發,獵物倒地,獵人必須馬上從獵物身上撥下一撮帶有血腥的獸毛粘在弓弩或槍上,示意首先敬奉獵神。要是獵人在射擊時,箭發不中,槍發不響,那人們就會認為獵具上污穢和邪氣太重,獵人就會馬上脫下一隻鞋掛在弓弩或槍托上,因
為彝家人認為獵人穿的草鞋是除穢避邪之物,把草鞋掛在獵具上,獵人就會彈無虛發。彝族人打獵捕到獵物,不分大人小孩或路人巧遇,一律是見者有份,公平分享,此習俗為打獵活動增添了獨特的色彩。
現在,彝族打獵為生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但每年的獵神祭祀節這一天,眾鄉親還會帶上各種獵具,到指定地點進行獵捕射擊的比賽活動。

注釋說明

①昵世嘎捏底—昵世:野獸;嘎:追捕;捏底:祭拜神靈;意為祭奉獵神。
②岩桑木—一種落葉喬木,多生長在有岩石的地方,木質十分堅硬,但富有彈性,是製作扁擔和弓弩的主要材料。
③葫蘆飛雷—是彝族祖先發明的一種捕獵武器,外有葫蘆內裝火藥和馬牙石硫磺,野獸咬食時因摩擦而引發的爆炸性捕獸獵具。
講述:何開祿(畢摩)
流傳地區:楚雄市哨區彝民聚集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