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撥子村

五撥子村

五撥子村是由當地民眾約定俗成的村,1998年被廢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撥子村
  • 廢止年份:1998年
  • 羅馬字母拼寫:Wǔbōzǐcūn
地名含義,歷史沿革,

地名含義

據傳從鞏華城以南到德勝門一線設有十二撥,沒撥有撥房兩到三間,駐軍人數不等。明朝滅亡後,撥房沒了駐軍,只留下虛名,撥房附近漸聚村落,並依撥房而稱。日子久了,人們將撥口語改成了撥子。該位置按順序排列為五,故名。

歷史沿革

古時為“分撥屯田,鎮守墩台”的軍屯之地,後演變為村落之名。明代皇帝昌平謁陵祭祖,北出清河經過的第一個村落便是此村。舊時,謁陵古道處清河鎮後稱為沙河大道。大道寬處九丈九,窄處三丈六,故民間傳有“夠不夠,三丈六”之說,現清河鎮農副產品交易市場中心就坐落在古道之上,五撥子村則位於古道東側,後來修“新馬路”,古道才逐年荒廢。村中有張、蘆、馬、李、王、趙等姓居住,村域土地高低不平,大部為旱田,1973年對村域土地進行大規模平整舊貌變遷。1998年擴建八達嶺高速路時,五撥子村名歸歷史,現已成為公路綠化帶,綠地中的老槐樹為五撥子村遺存,原為龍王廟舊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