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

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

《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依託民國初期紛繁混亂的歷史形勢和以劉志丹為領導的陝北革命鬥爭為背景,從一個獨特的角度,透過陝北鄜州魯記糧行由盛興走向衰落的過程,五指塬上魯、杜、楊三大家族三代人之間為了生存、婚姻、血緣、權利、名譽、商貿、愛情之間的爭鬥和糾葛,向我們講述陝北人在極度惡劣的自然環境下,不屈的抗爭和悲痛的呻吟,闡述了吃之艱難和愛之偉大,反映生存與繁衍這一人類最基本也最為深刻的思想主題。結構完整,人物個性鮮明,故事情節曲折,語言硬朗而極富西北特色,有相當的感染力和可讀性。全書還配有多幅人物肖像畫,使《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更具裝幀感。

基本介紹

  • 書名: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頁數:384頁
  • 開本:32
  • 作者:魯萬宏
  • 出版日期:2014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4961048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五指塬:一個關於吃和愛的故事》這是一部描寫陝商興衰、陝北精神、陝北抗爭和陝北愛情的家族式原生態長篇小說。

作者簡介

魯萬宏,1968年生,祖籍陝西延安富縣,陝西作家協會會員,知名編劇。自由撰稿人,其小說、隨筆、雜文、評論等散見於國內各報刊雜誌,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五指塬》、《楚漢爭霸》、《烏鴉的聲音》,由其創作的微電影《獲獎》、特製劇《母親進城》等上百部電視短劇在陝西電視台及其他台播出,獲得極大反響。現供職於西安祥熙影視公司,任文學統籌和藝術總監,專職從事文學創作和影視劇本寫作。

後記

後記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陝北人。自古以來,陝北的貧窮、落後和荒涼閉塞為世人皆知,生在這片貧窮落後的黃土地是我的不幸。但同時,陝北又是個歷史文化積澱豐厚的地方,陝北人在千百年來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封建壓迫不屈的鬥爭中,從來沒有低下過高昂的頭顱。地域荒涼,但陝北人的心不荒涼,他們在這塊古老而貧瘠的土地上,照樣活得熱氣騰騰,有心勁有風采。這些頭扎羊肚子手巾,反穿山羊老皮襖的鄉黨們,善良淳樸、勤勞勇敢而富有智慧。有人說,毛澤東之所以在陝北把革命鬧紅火,與陝北人的淳樸、勇敢、個性張揚是分不開的。不管怎么說,陝北人是一群活得最真實,敢愛敢恨、從不委屈自己的人。生活在這一群熱氣騰騰的人中間,乃我之大幸。
從剛剛懂事起,到成長為一個五大三粗的漢子,我一再被一些人和事感動著,被一種文化薰陶著,被一種氣魄震撼著。它們使我心靈悸動、震撼不安。很久以來,我就有一種想要把這種讓我不安、感動、震撼及心潮澎湃的情緒寫下來,訴說出來,說給世人知曉的衝動,可是我卻不能。我的筆描繪不出那一群人心靈最底層、最直接、最原始的東西,我的語言蒼白,我的筆笨拙而缺乏靈性。無數次,面對潔白的稿紙,我默然寫不出一個字來;無數次,我寫了卻又全都撕揉了。我滿頭大汗,疲乏而又無力。我真的表達不出陝北人那不同於任何地方,任何人種那種固執,狂放略帶偏激最本質的東西。
但我的欲望卻從未熄滅過,隨著歲月的流逝,反倒日益熾烈起來。許多年來,我都在苦苦尋覓。我相信,功夫不負苦心人。
時間進入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日益浮躁,人們的價值取向、行為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前所未有的變化,許許多多過去一直讓我們感到畏懼、牴觸、醜惡的東西滋生蔓延出來,像洶湧的江河不可遏制;而許多美好的、讓我們曾經視為法典感覺欣慰和榮耀的東西卻在被踐踏拋棄,日益喪失,就連我身處的被認為極度閉塞落後的陝北,也被迅速感染,變得浮躁。我徨然了,不知所措。我懷念那些正在一天天喪失的一切,渴望人與人之間能真誠相待,不再一切都奔著錢,回到那種坦誠和質樸中來。這使我想要表達、訴說的欲望變得更加強烈,然而我還是找不到一種合適的方式。
1994年的一天,我偶爾在這年《當代》第三期讀到張林同志的一篇描寫陝北民歌起源和挖掘的散文((情歌情種》,我被深深打動了。我這才知道,在這塊古老而魅力無限的黃土地上,有像王克文、瀏陽河,以及那么多像我一樣固執偏激的陝北人,和我一樣做著同樣的努力;同時,我就有了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的感慨。是啊,還有什麼比陝北民歌更直白、更準確、更真切地刻畫出陝北人的神韻,表達出陝北人的精神,抒發出陝北人情懷的東西呢?“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哎喲你若不是我的哥哥走你的那個路。”“生鐵爐子化不開金,鐵鋸子鋸不開咱們二人。”“五十里路上看妹妹我跑斷了腿,談了一回戀愛沒親過妹妹的嘴。”……瞧,多么直白,多么自然,一語中的,一點都不拖泥帶水。這就是陝北,這就是陝北人,這就是陝北民歌!看著這一句句滾燙的、讓人耳熱心跳的詞句,那蒼涼、沙啞、聲嘶力竭充滿渴望和訴求的曲調,一聲聲地在耳朵邊轟響,我的祖先們,我的大大爺爺們,一個個都活轉過來,走進我的心裡,與我述說他們的艱辛,他們的不幸,他們的奮鬥,他們的喜悅,他們的恥辱,他們的榮耀。我激動,想要吶喊、歌唱。我思如泉湧,終於提起了我無數次拿起卻又放下的筆,寫下了《五指塬》三個大字。感謝張林,感謝他的那篇散文,他讓我打破禁錮,找到了想要表達最準確的方法。文中在第三章節部分套用了原著一段文字,是一種借用,但絕不是抄襲,這裡一併謝過。
近些年來經歷了生意場上的起起伏伏,家庭結構的劇烈變化,似乎人生的所有苦難,全在這期間降臨到了我的頭上,使我像一頭負重而又傷痕累累的牛,都要載不動這山一樣的沉重。我一度精神萎靡,情緒低落,所有的快樂與激情都一下離開我,跑到一個不為人知的所在。在那些難熬而苦悶的日子裡,我對文學的摯愛並未因生活的沉重而熄滅;相反,它倒成為我那段時間排遣苦悶,宣洩憂憤,支撐精神的巨大支柱。我想把一切對生活的感悟,對世事的洞察,對人性的理解,用文字記錄下來,宣洩出來。
我生活在一個祥和平安的時代,但中國卻是一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傳統的國家,至今,那些封建殘留思想依然在影響著相當大的人群,左右著他們的行為生活。我想,至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它可能不會消亡,還會繼續產生影響。生活在這樣一個新舊交替、變革劇烈的年代,無疑會引發我許多關注和思考。我的家族是一個大家族,在我身處的郎州那片地上,曾經有過相當輝煌鼎盛的時期。打小。我就愛爬在冬日暖曖的土炕上,聽父親講訴上輩人那些覆蓋著歲月灰塵的陳年往事,也曾試圖用我幼稚的智慧,抹去歲月的灰塵,還原那些虛虛實實的故事,讓它們像我家碗架上那些裝面的瓦罐,被母親不斷擦拭,發出錚亮的光來。據父親講,我們家最初的確是由山西逃荒遷移到鄢州來的,老家的那裡有棵幾個人手拉手才能合抱過來的大槐樹。到了我爺爺這一輩,老弟兄四個,大爺在外經商,三爺在外公幹,二爺和我的爺爺在家務農,在我所身處的五指塬上,站穩了腳跟,闖下一片曾經讓父親那輩人覺得無比自豪的新天地。父親告訴我,我爺爺是一個絕對男人的人,有一年他在集市上賣小米,東北軍張學良的隊伍從街上開過,有一個當官的不小心馬蹄子踩爛了爺爺的米包,年輕的爺爺二話不說,一把把當官的從馬背上扯下來就煽了對方一個耳光,結果東北軍為了追爺爺,士兵們竟然把臨街一家人家柴摞上的柴禾都拉光了。父親每次說起這事時,臉上都充滿無限的驕傲與自豪·而我,也是每次聽得熱血沸騰,覺得我爺爺真是個了不起的爺們,對他充滿無上的敬畏與愛戴。可惜爺爺去世得早,我只是在記憶里殘留了一點點有關他的模糊的印象。而我的奶奶,我卻是知道的。小時候,她經常盤腿坐在家裡的掌炕上,緊繃著臉,手裡夾著紙菸,樣子矜持且充滿威嚴。在我的記憶里,父母親和我的其他長輩都很怕她,在她面前做事都小心翼翼,就像我在他們面前做事一樣。我不知道奶奶身上到底有什麼神奇的魅力,能使得她的兒子媳婦們對她如此。每當我在村里看見有媳婦和她們的婆婆頂嘴吵架,我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奶奶。聽父親講,奶奶的出身相當高貴,她的父輩在榆林曾經是個盡人皆知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奶奶跟著他的哥哥逃荒到五指塬的時候,家族雖然沒落破敗了,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依然趕著兩掛膠輪子馬車,幾百號山羊。據說奶奶嫁給爺爺,還是件連我們這樣的人家都覺得臉上有光的事呢。 而我的母親出身同樣不一般,據說她是我爺爺用一擔麥子作為禮聘給父親換到家裡來的。她的娘家是和我們郎州隔鄰洛川塬上很有名望的大戶,三輩的財東。她的父親,我的外公曾經在他們那條叫作菩提梁一帶當過很長一段時間的保長,走馬銅鐙,盒子槍墨鏡,威風過相當一陣子。就連上會趕集,走在路上的男男女女,聽見他那頭走騾子脖子下的鑾鈴響,也要早早躲在路邊,看著他過去才會繼續走動。據我的母親講,土改時分她家的財產,外公的積存被從院子的磨盤下挖出來,一盤底白花花的銀錠,用鋼鋸從中間鋸開了,樑上的人家每家每戶都有份。小時候我以為母親說假話,有意誇大家族往昔的風光,用來博得父親的愛戴和我們的尊敬。後來隨著我一天天長大,去舅舅家多了,這段傳說就不斷地被她們樑上一些相識的人所證實。母親還告訴我,有八根金條,外公把它藏在一把錫壺裡,焊了口,藏在炕洞裡,躲過了工作隊的搜查,可惜後來被我的大舅發現,偷去當廢銅買給了廢品收購站,差點沒將外公氣死。為此外公把大舅趕出了家,一輩子不再相認。而巧的是,當時在廢品收購站當收購員的,是我的一個遠房老子,他後來的光景確實過得相當滋潤,可惜他的三個兒女,有兩個相繼得病暴斃。我的母親說,那是因為得了她家外財的結果。
我從小耳濡目染,聽我的父輩們講過許多關於家族的人和事,這些人事不管是污濁的,還是讓人榮耀的,在我心裡都留下很深的烙印,甚至影響到了我的成長。我對那時的祖先們充滿莫名其妙的敬畏和好奇。他們那固執、偏執的行為和一絲不苟的做事為人,的確讓我敬佩而又不肖。我很想知道,他們那一代人,在那樣惡劣的環境和那樣動盪的年代裡,究竟是怎樣生活的,而且活得那么輝煌精彩。這中間,宗族的力量究竟起了怎樣的作用?而它在我們當下的生活里,又有著怎樣的作用和價值?我竭盡全力,想要挖掘我們當下正在一天天喪失的善良、擔當和責任,我也想看清他們光明背後的陰暗一面和人性中的兩重性。儘管我的筆笨拙,做得艱難而吃力,但我總算做出來了!儘管因了我能力的問題,它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並且沒能完全表達出我所追求的東西,但它畢竟猶如嬰兒般呱呱墜地了!至於它今後會長成什麼樣,或許就不是我能掌控的,那就等待時間和世人的檢驗吧。
感謝我的大大爺爺們,是他們的人生成就了這本書的故事;感謝那些認同和給了這部作品批評、肯定和支持的專家前輩,是他們讓這本書得以更加厚重完美;同時還要說的是,希望我的叔伯兄弟和族人們,不要因為書中所有人物有跡可循而對號入座,那可就大大違背了我創作的初衷。

序言


高鴻
萬宏是我的鄉黨。我們都是陝北人,一個縣,一個鄉,兩個村子相距不到十里地。站在我們村的溝沿上可以看見他們村的蘋果園,可謂一衣帶水,是真正的老鄉了。因為萬宏比我小几歲,我們不是同學,所以也素不相識。
2009年冬,有人對我說陝北有個年輕人魯萬宏,小說寫得很好,你知道吧?我搖搖頭。他說這個人是富縣人,你的老鄉呢。——富縣人?我怎么沒聽說過?他說想不想見,相見的話就約一下。
於是我們就相見了。
萬宏來的時候帶著他的長篇小說。說實話,就他的相貌來說,很難看出他的職業是做什麼的。攀談中,我知道他在一家影視公司做編劇,經常寫欄目劇在電視台播放。欄目劇不好寫,這我知道,幾十分鐘的戲,短小精悍,需要把故事交代清楚,有起伏,有懸念,有高潮,有結尾。篇幅雖短,容量很大。這類作品我就寫不了。閒聊中,得知他國中輟學,回家勞動。後不甘於一輩子像父輩那樣面朝黃土背朝天,重複他們的老路,於是就走了出來。這個經歷和我是那樣的相似。我高考落榜後,也是背著鋪蓋出去打工的。在陝北一家企業待了十多年,然後到西安來了。萬宏到西安的時間似乎比我還長,認識的人比我更多。特別是在影視圈內,他已經是知名的編劇了。他寫的電視短劇《東營村殺人案》、《母親進城》、《不該望的風》等四十多部在陝台和其他電視台播出,獲得了極大反響。
他帶給我的長篇小說叫《五指塬》,我看了一下,有30多萬字。現在寫小說的人不少,能讓人看下去的卻很少。特別是一些業餘作者因為沒有任何文學基礎,一開始便寫大部頭的作品。這些作品洋洋灑灑幾十萬字,沒有結構、沒有約束,幾乎是想到哪寫到哪,小說故事平淡,語言更是缺乏色彩。一些人敝帚自珍,對作品傾注了很大的期望,結果投到出版社沒人要,自費出又沒錢,於是便塵封起來,成了一塊心病(一些經濟條件稍好的人花錢買來書號,然後自己在印刷廠製作,出來後有門道的通過關係可以收回成本,沒門道的幾乎全送人了)。遇到這樣的作者,我們真是愛莫能助。
帶著一絲好奇,我打開這部長篇小說,剛看了開頭,便被吸引住了。小說的開頭是這樣寫的:“太爺在腦袋飛離脖子的那一刻,看到了他爺說過的那顆老槐樹。多年以前,一個春日暖暖的正午,打碗花和水畦草悄悄在澇池邊和澗畔肆無忌憚衍生的日子,他在自家宅院門前的場坪上就家族的起源和這顆樹之間的關係,和他的爺爺進行過深刻而耐人尋味的探討……”
這個開頭和《百年孤獨》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見,作者是喜歡讀書的,並且涉獵廣泛。他想像力奇特,語言很有彈性,富有文學色彩!接下來往下看,我便被跌宕起伏的故事所折服,書中的人物性格特點鮮明,神情並茂,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畢竟是初次書寫長篇,作品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文字不夠精煉,敘述有些羅嗦,用詞不夠恰當等,作為老鄉我就提了出來。萬宏很虛心,於是就做了認真的修改。這一改作品緊湊了許多,也豐滿了許多。我推薦給地處上海的文匯出版社,編輯樂渭琦老師看完後很激動,給我打電話要聯繫作者。這部書於是被納入正式出版計畫。
在網上查了一下,《五指塬》已在不同的網站連載,點擊率數十萬次,反響很好。《天涯讀書》編輯認為這部書是“一部中國的《百年孤獨》,陝北人的抗爭史、創業史、英雄史。作品圍繞民國時期陝北五指塬上魯,杜,楊三大家族三代人之間的恩怨情仇,展開一幅陝北風情的原生態生活畫卷,講述一個輝煌家族由盛興走向衰落的悲情故事,讓我們在吃之艱難和愛之痛苦中,感受心靈的戰慄和歷史的殘酷。”我以為評價很中肯,在此引用,也是我想要說的話。希望《五指塬》出版後能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成為萬宏通往文壇的一個翹板。萬宏的生活閱歷非常豐厚,文字富有靈性,加之又非常勤奮,我相信他有實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此,我送上自己美好的祝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