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拜三叩首,是明代最高禮儀,也是明代祭天以及參見大明天子必備的禮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拜三叩首
歷史緣來,具體行禮步驟,
歷史緣來
《明史·卷三十四·禮十二》:"將還,內侍請神主降座升輿,儀仗侍衛如儀。皇太子隨,仍朝夕奠。至京,先於城外置幄次,列儀衛,鼓吹備而不作。百官衰服候城外,主入幄次,百官序列,五拜三叩首。神主行,百官從。至午門外,皇帝衰服迎於午門內,舉哀,步導主升几筵殿。皇帝立殿上,內侍請神主降輿升座,行安神禮。皇帝四拜,興,奠酒,讀祝。俯伏,興,四拜,舉哀。皇太子以下陪拜。百官于思善門外行禮如儀。明日,百官行奉慰禮."
五拜三叩首是明代祭天及拜見天子所有禮節,屬於明代最高禮儀,那么五拜三叩首應該如何行禮呢?根據明會典以及明代著作的記載,我們可以一窺明代的五拜三叩首禮節。
萬曆《明會典》卷44云:“稽首頓首五拜,乃臣下見君上之禮。先拜手稽首四拜,後一拜叩頭成禮。”這個禮分為前後兩段,前一段是以拜手稽首禮四拜,後一段是下拜後頓首三次。
根據明代屠羲時的《童子禮》對於明代拜禮的記載:“凡下拜之法。一揖少退。 再一揖。 即俯伏。以兩手齊按地。 先跪左足。次屈右足。頓首至地。 即起。 先起右足。 以雙手齊按膝上。 次起左足。仍一揖而後拜。其儀度以詳緩為敬。不可急迫。”
同時結合利瑪竇的的中國札記記載:“在正式拜訪時或常常是朋友們在街上相遇時,他們也如上述那樣把手縮在袖子裡,彎著腰低下頭來。在幾個人相聚在一起時,他們大家也同時進行這種日常的致意。這個習慣叫做作揖。如果只有兩個人,地位高的一個就站在右邊;同樣,客人也是站在主人的右邊。在北方各省左右正好和南方的情形相反。常常是問候的儀式過去之後,他們就交換位置,走到對面去,於是讓出上位的人就可以回到原來的地位。開頭的問候完了以後,他們就並排向北站著,如果他們是在室外的話。如果是在室內會晤,他們就面對房問的上首,與房門方向相反,所以一般也就是面向北了。中國人好像有個古老的傳統,不管是宮殿、寺廟或其他較大的建築以及私人住宅,都要把會客廳的門設計在房屋南端,因此對著門坐的人都是面向南方。所以在這樣的廳堂里舉行招待儀式,當他們面向房間正面或上首時,他們就是面向北了。當他們願意表示格外深沉的尊敬時,例如第一次見面或久別重逢,或者在隆重的節日相互祝賀以及其他特殊原因,則在上面講過的鞠躬行禮之後,他們還要跪下來用額頭觸地。第一次跪倒後,他們又站起來再鞠躬行禮,然後再曲膝下跪,這樣可以做三遍甚至四遍。如果是向父母或上級,例如向大臣或某個顯貴行禮,受禮的人就站或坐在房間的上首,象我們前面講過的那樣把手攏起縮在袖中,對每次跪倒或鞠躬,都以微微向前躬身並點頭作答。如果招待不是那么正式,被招待的人就在房間的東首就位而不是北面。這種待客的辦法和寺廟或私人家中在神龕前敬神的儀式完全相同。僕人向主人行禮,或社會地位低的人向地位高的人行禮,他們就跪下來用額頭輕輕觸地三次,和在神像前面一樣。僕人和主人講話肘,要稍稍側身站在旁邊,每次答話都要微微屈膝,正如老百姓對顯貴的人說話時那樣”
由此我們可見五拜三叩首禮儀,在行禮前首先要行揖禮,然後下拜,前四拜用拜手稽首樣式,每一拜都要起身行揖禮,第五拜下拜後,用頭觸地三次,中間,直到三次叩首結束後起身。
具體行禮步驟
1、拱手而立
2、行揖禮
3、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樣式)
4、興
5、行揖禮
6、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樣式)
7、興
8/行揖禮
9、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樣式)
10、興
11、行揖禮
12、俯伏下拜(拜手稽首樣式)
13、興
14、行揖禮
15、俯伏下拜
16、三叩首
17、興,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