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式戰

五式戰

日本陸軍戰鬥機——五式戰(Kawasakiki-100,"Tony") 。川崎Ki-100戰鬥機,日本軍方代號“五式戰”,盟軍代號“托尼”,為Ki-61的氣冷改進型。五式戰的出現已經接近戰爭末期,所以其部署範圍大都集中於日本本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式戰
  • 研製時間:1944年
  • 定型時間:1945年
  • 國家:日本
設計與生產,裝備與實戰,參考資料,性能指標,機組成員,

設計與生產

鑒於三式戰飛燕的使用經驗,日本軍方和川崎重工很快提出了飛燕的後續改進型方案,即使用HA40的馬力增強型號--HA140(最大輸出功率1500HP)液冷發動機的KI61-II,並且很快完成了機體設計。而與之配套的HA140卻存在著諸多問題,導致新型飛燕遲遲無法量產化。鑒於此情況,1944年中旬,軍方提出了將飛燕改為氣冷發動機的提案,但由於川崎重工對軍方要求的牴觸情緒,實際進度緩慢。
五式戰圖紙五式戰圖紙
在1944年隨後的B-29空襲中,川崎明石發動機廠被毀,Ha140發動機停產,KI-61-II型停產(僅生產374架),同時留下280架左右(一說275架)已經完成,無發動機可用的飛燕II型機身。日本軍方和川崎於是提出了使用現成氣冷發動機的改裝計畫,選中百式司偵III型的HA-112-2發動機(榮系列的“金星”第60批次,14缸雙排星型氣冷。比前者輕大約54KG,最大功率同樣是1500HP)。為在狹小的機身塞下星型發動機,特地參考了一架經水下航路而來的德國FW190A-5的機身前部設計,擴大了機身結合部和翼身結合部截面積。改裝後發現重心嚴重後移,經修改機身後部構造,移動原機後部配重得以解決。
因為使用氣冷發動機的緣故,改裝後全機共減重330KG,性能變化明顯:翼載荷從飛燕II型的189kg/m²降至175kg/m²,最大持續爬升率增至3300FT/MIN。迴轉性能亦得到提高。但由於正面迎風面積增大,阻力增加,最大平飛速度和俯衝速度都有所下降。同時,相比一直問題不斷,遲遲無法投產並且可靠性不佳的HA-140液冷發動機,新換裝的氣冷發動機有著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好的出勤率。
原型機於1945年2月1日首飛。日本軍方對新型機性能較為滿意,賦予其Ki-100的編號後匆忙投入生產。1945年3月到6月間的首批271架五式戰稱為KI-100-KO(甲型),直接使用上述機體改裝,保留了剃刀背座艙蓋。後續批次稱為KI-100-I-Otsu(乙型),座艙蓋修改為水滴型以改善後部視野,至戰爭結束前共生產118架。另外還有使用廢氣渦輪增壓系統,改善高空性能的KI-100-II型,僅製造原型機3架,無實戰記錄。

裝備與實戰

所配備的單位有:
第5飛行戰隊
第17飛行戰隊(台灣地區)
第18飛行戰隊
第59飛行戰隊
第111飛行戰隊
第112飛行戰隊
第244飛行戰隊
由於出現時間晚,加之日本軍方在本土決戰前的保存戰力策略,五式戰的出擊次數相當少。目前有據可查的較大規模作戰記錄僅有兩次:
一為1945年7月16日,第111飛行戰隊(前身即陸軍明野飛行學校)的24架KI-100,伴隨其他日軍戰鬥機部隊迎戰由硫磺島起飛的112架美國陸航的P-51野馬式(到達目的地96架,又有8架脫離,實際參戰88架野馬,分別屬於21st FG、506th FG)。此役美方聲稱擊落敵方各種敵機21架(包括零戰、飛燕、紫電,以及五式戰),唯一的損失是506聯隊的 Benbow 座機,並且據後人考證,“當時沒有日軍戰鬥機在我們附近,也沒有高射炮火,因而它(被擊落)不是敵人行動的結果”。日方確認有5架KI-100被擊落,其它單位不詳。

參考資料

可參見下述506FG官方網站
http://506thfightergroup.org/missionjuly16.asp
二為1945年7月25日,第244飛行戰隊所屬的16架KI-100與美軍自航母上起飛的18架F6F,於八目市至琵琶湖一帶交戰,美日各損失2架戰機。(日軍方面則聲稱擊落F6F 12架)。至於網路上“在沖繩之戰中一舉擊落14架美軍的F6F地獄貓式戰鬥機,自身未受損失”一說,具體細節不詳。

性能指標

型 號 ki-100
發 動 機 Ha-112-IIX1,1500馬力
尺 寸 長28.9英尺,翼展39.3英尺
翼面積 20平方米
爬 升 率 3300英尺/分
最大速度 580-590KM/H
升 限 36090英尺/11000米
航 程 1367英里
空 重 5567 lb/7705 lb起飛重量
武 器 12.7MM HO-103X2(翼),20MM HO-5X2(身) 250kg炸彈*2

機組成員

1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