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常村
- 面積:2.68平方公里
- 人口:638人
- 年平均氣溫:15.40℃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62.00畝(其中:田195.00畝,地267.00畝),人均耕地0.72畝,主要種植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2,282.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核桃、蘋果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8.00畝,其中養殖面積8.00畝;草地89.00畝;其他面積1,166.56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五通。全村有140戶通自來水,有1戶飲用井水,有37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20.90%)。有177戶通電,有152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52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85.88%和85.88%);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9戶(分別占總數的26.55%和10.7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1.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3輛,機車30輛。
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戶;建有小水窖74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2.00畝,有效灌溉率為54.55%,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40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7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20.2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67.50萬元,占總收入的56.16%;畜牧業收入22.60萬元,占總收入的18.8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2頭,肉牛29頭,肉羊51頭);漁業收入3.60萬元,占總收入的3.00%;林業收入2.50萬元,占總收入的2.08%;第二、三產業收入24.00萬元,占總收入的19.97%;工資性收入3.35萬元,占總收入的2.79%。農民人均純收入1,466.00元,農民收入以烤菸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3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0人(占勞動力的2.51%),在省內務工9人,到省外務工1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烤菸、蠶桑等,主要銷售往本縣縣內。2006年烤菸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8.70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48.84%。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77戶,共鄉村人口638人,其中男性304人,女性334人。其中農業人口634人,勞動力398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彝族、白族、混居地),其中彝族18人,白族30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585人,參合率92.27%;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室和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室1.5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5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克昌國小,中學生就讀到米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60公里,距離中學1.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86人,其中小學生58人,中學生28人。
該村建有業餘文娛宣傳隊1個。
該村位於東北角,村內人口眾多,善良、純潔,村內以張、李、周為主要姓氏。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居住歷史。紅白喜事主要請本家、戶族幫忙。農戶建蓋新房時,邀請調經鼓樂隊演唱,張、魯二邦等民間傳統古調,中老年人愛好娛樂,有兩戶演唱小組,一支是青年,一支是老年,他們都有不同的演唱色彩和技巧。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6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5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91.37畝,有固定資產203.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主要以 貼上公告、黑板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該村設黨小組1個,黨員總數10人,黨員中男黨員7 人,女黨員3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17人。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1)完成危房改造項目
(2)建成農民科技圖書室
(3)建成農村遠程教育室
(4)建成村廣播室
(5)建成一個比較規範的村衛生室
(6)建設村計畫生育活動室
(7)組織開展好村民實用技術培訓,轉移富餘勞動力
(8)組織村民業餘文藝、體育隊伍,開展好文娛活動,弘楊民族文化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結合克昌山林資源優勢,我村在今後發展核桃250畝,引進優良畜種,發展種植、養殖業。改造低植林,新建優植林木。開發集體經濟林木,擴大招商引資,爭取企業落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