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實驗國小

五常市實驗國小

五常實驗國小始建於1908年,是一所具有光榮歷史的百年老校,是黑龍江省首批“標準化國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常市實驗國小
  • 創辦時間:1908年8月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五常市
  • 類別:公立學校
  • 現任校長:朱曉穎
學校概況,辦學理念,學校發展簡史,學校榮譽,

學校概況

校園占地面積兩萬八千多平方米, 學校校舍面積一萬三千六百平方米。共有教學樓三棟。坐落於南部的教學樓,是1995年在原校舍位置新建的,其中香港邵市影業公司邵逸夫先生捐資50萬港幣冠名逸夫樓。位於北部的兩棟教學樓原是五常師範學校的教學樓,於2005年12月劃歸我校。
學校現有學生三千五百餘名,54個教學班,教職工109人,其中特級教師1人,省骨幹教師5人,哈市骨幹、學科帶頭人26人,五常市骨幹25人。

辦學理念

建人文校園,育智慧學生。

學校發展簡史

清末科舉既廢(光緒三十二年),新學聿興。光緒三十八年(1908)年八月,五常府城西門內設“五常高初兩等國小堂”,堂長陳廷翰。學堂設高等班、初等班,學生多系士紳子弟,屬縣立,學制八年,高四初四。
中華民國成立伊始,學校延用清朝的八年學制,高四初四,仍屬縣立。至民國十一年(1922)十一月,北洋總統令學制改為高小二年初小四年。民國十三年學校更名為——五常縣立第一國小,時任校長魏清林。時有高級班三個,學生105名。
9·18事變後,東北淪陷。1932年(偽滿大同元年)5月間,袁海龍、馬占海紅槍會匪邦占據五常,學校師生四散逃避,兵匪肆意掠奪學校財務,校舍被破壞,桌椅、書籍、樂器、黑板等物遭劫掠一空。學校處於停課狀態。1933年4月學校重新開課。並重新劃分為:五常縣公立兩級國小校和五常縣公立女子兩級國小校,實行男女分校。這一時期的學制延用民國的“四·二”分段,實行春季始業。初小設修身(後改為“國民道德”,又改為“建國精神”)、滿語、日語、珠算、自然、算術、圖畫、體育、音樂、手工(作業)十科;高小除上述學科外增設歷史、地理、經學、實業(家事裁縫),計十四科。
康德五年(1938年)男女兩校合併為五常堡立新市街國民學校,歷三任校長:楊斌、李作春、張鴻飛。教學內容以貫穿“王道樂土、日滿一德一心、同文同種、大東亞共榮、忠孝仁愛”為宗旨。
康德九年(1942)校名更改為五常縣五常街公立實驗國民優級學校。校長:王綬之 主事:藤本盛勝。
1946年1月1日,五常縣成立民主政府,定校名為五常縣新立街兩級校,後於1947年3月更名為——五常縣立第一完全國小校。學校當時共有十八個班,教師多為原有教員。學校設定國語、政常、算術、歷史、地理、音樂、體育、圖畫、自然(高小)、常識(初小)等學科,但教材沒有定型,教學內容上加進了一些新民主主義思想內容。校長教員流動性較大。
1949年至1956年以老解放區的教育經驗為基礎,藉助蘇聯的教育觀念,對原有學校進行了改造。廢除日偽時期的教學內容,開設了“新民主主義論”、“社會發展史”等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內容的新課程。1949年時孫恆久任校長,1950年周玉英提升為校長。1951年末,根據中央政務院頒發的《關於改革學制的決定》精神,學校開始實行五年一貫制,秋季始業。
1953年12月,按照中央政務院《關於整頓和改進國小教育的指示》,學校暫停五年一貫制的推行,學制仍延用“四·二”制。到1953年學校共有一至六年級1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九百人。
1957——1966年,為糾正在學習蘇聯教育模式中出現的問題,貫徹毛澤東提出的“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教育方針。1957年進行的反“右”鬥爭使不少教師受到打擊,有的被清除教師隊伍。1958年大躍進,學校開始搞勤工儉學,建立勞動基地,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但嚴重忽視了課堂教學,打亂了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秩序,教學質量顯著下降。為糾正這一錯誤,59年上級從五常師範的優秀畢業生中選派了八名青年教師來充實並更新教師隊伍,同時學校也由原來的18個班增加到24個教學班,學生數達到1500人以上。
1961年後,縣政府為加強縣直重點國小的師資,選拔姜化民、孫秋雲等優秀中師畢業生到我校。至此,我校的師資水平達到建校以後的一個新高度,教學質量遙遙領先於其他學校,95%以上的畢業生升入五常一中。
1961年國家頒布了《全日制國小暫行工作條例》,簡稱四十條。四十條的出台,確立了以教學為中心,明確了學校培養學生的目標,以教學為中心的各項活動開展得比較活躍。截止1962年,我校共有教學班24個,學生1600名,教職工總數54人,這時學校已經設定了專職大隊輔導員。
1963年,學校開始實行全日制,同時實行語文、數學分科教學。1964年又將語文數學兩科教學合併,由班主任任教。 1965年學校總結了柳玉蘭的低年級識字、姜化民的高年級講讀教學經驗。在1965年寒假期間,面向全縣舉辦了語文、算術、周會、隊會的觀摩教學。1965年我校成為全縣教學和少先隊活動樣板學校,同時成為縣直重點國小校。1965年至1966年6月,全校全面實行教師任課小循環。
1966年6月,學校成立“文革小組”,工作隊進校,8月改校名為“五常革命國小”,五常人簡稱其“革小”。
文革時期,學校實行五年制,使用省編教材。周會改成毛澤東思想課,體育改成軍體課,音樂改成革命文藝課。學校實行開門辦學,頻繁地下鄉下工廠勞動,學校不再進行考試。根據1969年5月的一份檔案記載,當時學校課程設定如下:
一、二年級每周28節課。毛澤東思想課3節,用來背誦老三篇、毛主席語錄、收聽中央廣播電台紅小兵節目;語文12節,一年級用六周時間集中學拼音;算術6節,革命文藝課3節,其中學唱革命歌曲2節,圖畫1節;軍體課2節;勞動課1節;紅小兵活動1節。三、四年級每周30節課。毛澤東思想課3節, 內容同一、二年級;語文10節,其中有2節作文課;算術課6節,四年級增加珠算1節;軍體課2節;革命文藝課3節,內容同一二年級;紅小兵活動課2節。五年級每周32節課。毛澤東思想課4節,包括背誦毛主席語錄,學習毛主席著作,收聽中央電台或學或用毛主席著作節目;語文10節,其中作文4節,算術7節,其中1節為會計常識;常識課2節,學習史地常識、農業常識;軍體課、革命文藝課各兩節;紅衛兵活動課1節自習課1節。
1976年至1978年3月,實行五年制。1983年3月恢復六年制,畢業班分快慢班,快班五年畢業,慢班六年畢業。1976至1983年使用省編教材,1983年後使用全國統編五年制、六年制教材。
1984年開始進行“注音識字·提前讀寫”的教改實驗,進行了國小一年級開設自然常識、中高年級開設法律常識課程的實驗。另外還在教法上進行了“六因素教學法”等實驗。

學校榮譽

學校先後獲得了“全國體育先進集體”、全國“注、提”實驗先進單位、國家級中國小教師綜合素質培訓示範學校、國家級教育科學實驗研究先進單位、省創新教育先進學校、省一類國小、省教育科研科普先進單位、省新課程改革實驗先進集體、省心理健康教育實驗先進學校、省創新教育先進學校、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省軍警民共建先進集體、省優秀家長學校、省先進小記者站、省依法治校示範學校、哈市教育系統先進集體標兵、哈市校園文化建設示範學校、哈市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哈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安全工作達標單位、哈市管理.質量.效益先進學校、哈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先進集體等40多項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