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文學

五山文學

日本漢詩文,先後在禪僧(特別是鎌倉五寺、京都五寺的禪僧)中興盛起來,進入全盛時期,統稱為“五山文學”。

五山文化時代,名稱由來,時期劃分,前期,中期,後期,特點,歷史地位,

五山文化時代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後期至包括“建武中興”時期(即後醍醐天皇親自執政時期)的室町時代(公1333——1573年),以被稱為“五山派”的禪宗僧侶為中心倡導的漢文化興盛時代。五山文學是在禪林的特殊大環境下的產物,似疏離社會、孤立於近古文學發展而存在。然而,實際上五山文學的興隆與室町幕府封建制的確立是並行的,實現了當時古典的、貴族的和地方、庶民的兩中對立文化的融合。對於當時的政治、文化乃至人生觀方面都產生了不可忽視的精神上的影響。

名稱由來

五山:是中國南宋的官寺制度,即有朝廷任命住持的五所最高的禪寺。鎌倉、幕府時代日本模仿南宋的五山制度設立鎌倉五山(建長寺圓覺寺壽福寺淨智寺淨妙寺),京都五寺(天龍寺、相國寺、建仁寺、東福寺、萬壽寺)以及五山之上的京都南禪寺,共十一座禪寺,合稱“五山十剎”。
由於“五山十剎”宮寺制度的建立,信奉禪宗的僧人們得到當政的極力支持,享受著優厚的待遇。他們為顯示其高雅尊貴的社會地位,常常以文會友,以詩喻禪,熱衷於通過禪宗接觸中國文學,似乎對“弘道傳法”失去了往日的虔誠和興趣。於是“五山十剎”出現了“多見日本僧以文為本,學道次之”的“重文輕道”的趨勢,這種現象積習成風,由“五山十剎”擴展至“林下末寺”,進而風靡社會,成為當時日本文壇的主流,史稱“五山文學”。

時期劃分

芳賀幸四郎的三期說

前期

從五山文學草創期開始到南北朝末期
來日元僧一山一寧為首,代表詩人:虎關師煉、雪村有梅、義堂周信、絕海中津等。

中期

室町初期開始到應仁之亂前
代表詩人:心華元隸、太白真玄、西胤俊承、江西龍排、惟忠通恕等。

後期

應仁之亂以後到視室町末期
代表詩人:村庵靈彥、大級藏主、天隱龍澤、橫川景三、月舟壽桂等。

特點

第一、內容風格多樣
第二、關注社會現實
第三、洋溢”世俗“氣息
第四、詠史作品繁盛
第五、推崇漢詩別集

歷史地位

在日本文學史上,五山文學是日本漢詩嬗變、蟬蛻的時期,與其文化背景禪宗的關係極為密切。 以禪宗僧侶為主體的五山文學是禪宗與日本文學融合的產物,它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影響和作用是相當深遠的。許多日本學者認為,“五山文學”與平安王朝時代貴族玩弄的漢文學相比,遠為優秀,完全擺脫了日本腔調,幾乎和純粹的宋元詩文學無異。從這個意義上說,禪宗的世俗化,普及的不僅是宗教的禪、哲學的禪,而且是文化的禪、文學的禪。也就是說,禪的思想,不僅被作為宗教,而且被作為文學藝術思想來接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