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嘉隴村位於中國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沙溪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嘉隴村
- 外文名稱:Five Jia Long Village
- 所屬地區: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沙溪鎮
- 人口:1646人
- 農作物:水稻、地瓜、甘蔗
地理位置,村情概況,歷史,歷史名人,清代金門總兵李芳園,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五嘉隴村南傍桑埔山之蟹目山,東接高廈二村、高樓村,西鄰賈里村,北與程畔之路邊村相望,水陸交通方便,南鄉道穿村而過,內洋溪從村南桑埔山腳流過,東通汕頭,西聯揭陽。五嘉隴村屬潮州市沙溪鎮,距鎮治4里,昔屬東莆區所轄,建國初期曾與高樓村合併成立和平鄉,屬潮安第七區所轄。
村情概況
五嘉隴村屬潮州市沙溪鎮,由葉厝、李厝兩個自然村組成。現有葉、李、朱三姓,葉姓為多。
五嘉隴村約有人口1646人,以農為主,主要農作物有水稻、地瓜、甘蔗、豆類、生柑等,工副業有抽紗、織羊毛、服裝,昔年草鞋工業甚為興盛。十九世紀二十年代出產的“地球牌”草鞋暢銷東南亞一帶,至今每年還有萬餘雙草鞋出口。
五嘉隴村有國小一所,幼稚園一所,醫療站一所,全村電燈照明,有水改設施。
歷史
明朝末年(公元1578--1640年)先後有吳,朱、李、鄭,葉五姓從福建遷此定居,因五姓聚族,故以五嘉隴為村名。
1956年屬高廈鄉,1957年屑沙溪鄉,1958年後屑高廈大隊,1961年以後,單獨成立五嘉隴大隊,屬沙溪人民公社,1983年改稱五更隴鄉,1987年改稱五嘉隴村。
清乾隆時武進士,授金門總兵署廈門水師提督李芳園為本村李厝人,建有“世將軍第”。
歷史名人
清代金門總兵李芳園
清代金門總兵李芳園
在潮安縣沙溪鎮五嘉隴村有一座二進格局的清代建築:世將軍第,他的主人就是歷任台灣金門鎮總兵兼提督廈門水師、廣東南澳鎮總兵李芳園。以官位而論,為一省最高軍事長官,已達登峰造極。因清代的成例,不允許一個武人握有一省以上兵權,即使再有升遷,亦不過是增加官俸和官銜而已。現該建築雖因年久失修,已呈破落,但府內還保存有李芳園的藤漆帽盒及練武石—塊。
李芳園(1741—1795),字開與,海陽沙溪人。少時就胸懷大志,熟諳書史,通曉用兵之道。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中丙戌武科會試“會元”,殿試第四名,點傳臚,授三等侍衛。不久,轉江南都司,蘇州城守參將。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發生了林爽文事件。
天地會是明末清初在南中國的民間秘密組織,他們高舉“反清復明”旗幟,號召和組織民眾。台灣有天地會起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是從福建平和傳過來的。翌年,在台灣彰化(台中)落籍的平和人林爽文,就是第一批台灣天地會成員。林爽文很講義氣,有膽識,在他組織下,台灣也有了天地會。
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趁彰化知縣派兵來鄉搜捕天地會時,縣城空虛,舉兵攻占了彰化,接著又攻占了諸羅縣(嘉義),並自稱“盟主大元帥”,建號“順天”。他的朋友、同鄉、另支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亦配合攻占了鳳山縣(高雄)。
自從康熙帝收復台灣,台灣為福建省一個府,設台灣府(台南),下設台灣(台南)、諸羅、鳳山和彰化等四縣。這時除了台灣府城,其餘三縣都失陷了。林爽文、莊大田聯手聲勢浩大,一度還圍困台灣府城。
乾隆五十二年,台灣鎮總兵柴大紀率軍乘隙攻陷了諸羅城。諸羅城據南北之中,為台灣府屏障。林爽文只得回攻,圍困八個月而不下。
十一月,清廷調派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率兵增援台灣,自鹿港登台,便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向諸羅進軍,對林爽文圍軍作反圍攻。林爽文圍攻諸羅久不下,已犯兵家之忌,這時面臨銳氣正盛的清軍,卻又與他短兵相接,由是連遭敗績,最後只得撒圍。後屢戰屢敗,至乾隆五十三年,戰敗被俘。幾天后,莊大田部也遭殲滅,莊被俘。林爽文等旋即檻解北京,兩個月後在菜市口被殺。歷時一年四個月。
林爽文事件,史學界普遍認為是一場“農民階級反對地主階級的階級鬥爭”,亦有學者認為是“恢復明室”的“革命”。但近年來有學者認為,從林爽文事件爆發的原因、初期事件參與者的訴求、起事後林爽文豎旗建號許封文武官員、乾隆帝平定事件的根本出發點等四個方面考察,林爽文事件的性質是:由危害台灣地方治安轉化為危害台灣的“動亂”,實質上是一宗企圖分裂國家的事件。
李芳園以蘇州城守參將隨軍出征,奉命鎮守金(門)廈(門)。當時這一帶因無城牆防禦,民居常遭受焚毀掠奪,他即請示修築城池,以便分札營伍,且守且戰,並配合大軍從漳州方向發起攻擊。又暗遣族侄李哲等假作台商,潛入林爽文根據地大里杙,打探機密,說服當地原住民,以作裡應外合,為平定林爽文贏得了先機。
因此,李芳園受到了福康安的賞識,被派隨領隊大臣舒亮將林爽文等主要首領檻解北京。據<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310記載,乾隆大為高興,傳諭:“此次押送逆首林爽文及賊眷、賊目之各員弁,沿途俱小心管押,行走迅速,且在台灣打仗殺賊均屬奮勉。所有解員馬龍、李芳園、張爾魁加恩以應升之缺升用,仍著各賞緞二匹”。李芳園遂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升任台灣水師協副將。而隸屬台灣鎮總兵之下的此官職,是台灣的海防軍事最高武將。是年,他又調升金門鎮總兵,兼署提督廈門水師軍務。
清人藍鼎元在<潮州海防圖說>中闡述南澳“蓋閩廣上下要衝,厄塞險阻,外洋番舶必經之途,內洋盜賊必爭之地,去留明效,固彰彰若此也。”由於戰略地位重要,故康熙二十四年(1685)設南澳總兵。南澳總兵全稱為閩粵南澳鎮總兵,統轄鎮標左右二營,兼轄澄海、海門、達濠三營,鎮標左營由福建水師提督節制,其餘四營歸屬廣東。
因為是緊要職位,自設立以來,清帝對任命南澳總兵歷來就十分慎重。由於地跨兩省,分屬閩粵兩省總督管轄,在任命總兵時常常需要先告知閩浙總督和兩廣總督,由二位總督會商後上奏皇帝。如乾隆六十年(1795)三月十五日閩浙總督伍拉納和兩廣總督長麟遵旨在閩粵水師總兵內挑選合適人選調補,其空缺由穆爾松阿補授。兩位總督經過慎重考慮,認為須挑選一位熟悉水師又精明強幹的總兵方可勝任,幾位廣東水師總兵都新上任不久,經驗不足,難擔此重任。斟酌再三隻有福建金門鎮總兵李芳園各方麵條件符合要求。在他們的奏章中認為,李芳園傳臚武進士,履歷方面相當驕人,以軍功累升至總兵。任金門總兵已有六年,能征慣戰,辦事幹練,且年富力強(54歲),足可勝任。
奏摺上皇乾隆帝後,乾隆帝已下諭旨由穆爾松阿補授,但四月十二日的諭旨批示認為“觀其人糊塗”,改由富布森升任。然此諭旨仍再度沒有兌現,這在清代歷史上也是很罕見的。因為乾隆帝認為其不熟悉廣東的情況,讓他從閩浙督標中軍副將直接擔負起閩粵南澳鎮總兵,有些力不從心,最後還是聽從閩粵兩省總督建議,由李芳園接替富布森任金門總兵。從此職的曲折任命,足見其在清帝心目中的地位。李芳園於乾隆六十年六、七月間任南澳鎮總兵,為光緒<海陽縣誌>、民國<潮州志·職官志>、陳梅湖總纂<南澳縣誌>等地方志書所缺載,今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館存清宮檔案朱批奏摺、上諭檔得以補遺。
李芳園履新後,更是夙夜不懈,時常親臨前哨,巡視海濱,致積勞成疾,於當年十月左右巡船中暴病殉職。據<縣誌·本傳>載,他為官清廉,單身赴任,不帶親眷,歸梓時“宦囊蕭然,僅存翰墨數幅”。所著<平台遺策>,因隨其孫大白以把總殉職雲澳海中而失傳。
地圖信息
地址:潮州市潮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