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而復大會

指營衛之氣一晝夜運行五十周,於夜半會合於手太陰肺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十而復大會  
  • 出處:《黃帝內經·靈樞》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解讀,中醫套用,

解讀

氣血營衛,皆源於人體的水谷精微。營氣,是水谷精微的精專物質,注入於經脈之中化為血液,而在經脈中流行不已,以營運周身,發揮其營養作用者;衛氣,是水谷精微的慓悍滑利物質,分布於經脈之外而司溫養臟腑,固護肌表,抗禦外邪者。營衛相隨,循環無端,周而復始。營衛充盛,則經脈具有正常的功能活動,人體健康;反之則經脈功能失常,人體發病。
《靈樞·營衛生會》:“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
“五十”,指營衛一晝夜在人體運行的周次;“大會”指營氣與衛氣在一晝夜中最後一次會合。營行脈中,衛行脈外,營衛二氣,雖各走其道,有分有合,或相偕而行,或分道而行,但在每日平旦之時,營氣則從手太陰經歸於肺,而衛氣此時亦由陰出陽,循足少陰腎經,上行入肺,而出於目。營衛二氣,每天平旦都在肺部相會合。這就是《內經》所說的“五十而復大會”之意。
大會的部位在手太陰肺經,會合的時間是半夜子時。五十而復大會說明了人之營氣和衛氣的運行與晝夜的變化息息相關,這是人體適應晝夜變化而形成的一個生理規律。

中醫套用

營衛的運行規律
營衛由飲食水谷化生的精微物質,其“精專”部分從中焦進入肺脈,通過心及其所主血脈的化赤作用,在脈中化為血液,循行流注於經脈之中,沿著十四經脈的分布路線,始而手太陰肺經,終而足厥陰肝經。其循行路線是:
營氣從中焦發出以後,循手太陰肺經注入手陽明大腸經,再注入足陽明胃經,再注入足太陰脾經,再注入手少陰心經,再注入手太陽小腸經,再注入足太陽膀胱經,再注入足少陰腎經,再注入手厥陰心包經,再注入手少陽三焦經,再注入足少陽膽經,再注入足厥陰肝經,再回至手太陰肺經,從而形成營氣運行的十二經脈循環流注途徑;另一條路線是,營氣從頏顙部別出,則循督脈上巔,下脊,入骶,過陰器,上腹胸,入缺盆,下肺,從而形成營氣運行的任督循環流注途徑。以上兩條循環流注途徑又共同構成了營氣循行的整個流注路線。營氣運行於人身,一日一夜,共循環五十周。
衛氣,則由水谷精微的“慓悍”部分直至上焦(胃上口),並咽上膈,布胸中而走腋,沿手太陰肺經之分,在經脈之外,隨著營氣運行的同一路線,同一方向,同一速度,在經脈外與營氣並行不已。另外需要提出的是,在中醫學術里,還有一種關於衛氣循行的觀點,即衛氣在經脈外循行,當平旦陰氣消盡時,衛氣出行於六陽經,自目內眥上行至頭,下入足太陽經之分,其中散行的部分,別出於目銳眥而下手太陽經,同時也入足少陽經和手少陽經;散行的另一部分,出行至耳前合於足陽明循行在頷部的經脈,而下入五趾間,並且從耳下下入手陽明經之分。行於六陽經的衛氣,惟行於足陽明經的一支循陰蹺脈上行入目。而再循手足太陽經脈之分,按上述規律,手足少陽、手足陽明,循環不息。計日行於陽經二十五周,到夜間至陰蹺脈,注於足少陰經,而至腎臟之分,由腎注入心、至肺、至肝、至脾、再至腎,如此循環,亦二十五周,至平旦,又行至陰蹺,上出於目。
值得研究的是,營衛的運行與經絡學說,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研究經絡者,應該注重研究營衛,因為營衛二氣,在中醫學裡是一項重要內容,它在生理和病理上,都有它的一定作用。如果真能掌握了營衛在體內的規律,則在醫療上對許多在人體未知的問題,可能會得到一點解決。比如人當進熱飲食時,飲食剛入胃,而汗已先出於面部,這就是衛氣從上焦向外敷布的證明。近年來已有人在臨床上做過多人次的試驗,在十二經絡幹線上,分別任取一個穴,用經絡測定儀測量,發現在一定時間內,都有一條經絡導電量最強,隨著時間的推移輪轉,導電量最強的經絡,也順序變換。換言之,即到了某個時辰,某經一定旺盛。這說明經絡旺盛與低潮時的變化規律,是符合時辰與營氣循行規律的,對此現象,值得進一步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