咒棗記(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

咒棗記

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一般指本詞條

《咒棗記》是明代鄧志謨創作的神魔小說,書成於明代萬曆31年(1603)。

小說主要寫薩真君薩守堅三世修行、濟民利物的種種善行,意在勸人行善,闡述因果報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咒棗記
  • 作品別名:薩真人得道咒棗記、五代薩真人得道咒棗記、薩仙咒棗記、薩真人咒棗記
  • 創作年代:明代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鄧志謨
內容簡介,作品目錄,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版本信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書敘薩真人前世為梁州富戶人家,名陸右,為人老實,蓄一妻一妾。有十七八歲女郎,於暴雨天晚到陸右家借宿。陸右請女子吃飯。女子見陸右溫潤如玉,愛之而求魚水之歡。陸拒絕,一點誠心感動上界天曹,在栽花鋤地時掘出一窖金子,約有五百兩,他慨然分給鰥寡孤獨和殘疾病弱耆,因此更世作了神仙。他下世托生到蜀中西河縣薩加望家為子。薩家夫妻多有善根,三十多歲生此,子,取名薩守堅。他聰明過人,詩文絕鼎,九歲父母雙亡。稍長去做刑房吏,弄刀筆開脫了幾個罪人,本意想救活一命,卻反而害死一命,於是大悟,便去行醫,學神農本草和脈訣。後一女子因吃錯藥而喪命,薩守堅乃棄醫修道。長途跋涉尋師,路遇張清虛天師、王方平和葛仙翁三道長點化。一道長教以咒棗之法:念動咒語,其棗自然長大如梨,一日咒九棗,每食三棗。一道長贈予棕扇,一道者贈予符錄和五雷法。他一路上救苦救難,仍去尋師。一直到上清宮,找到張天師。授薩一寶劍。薩真人告辭天師又到衡州湖陽地方。他用掌心雷擊敗專門要吃童男童女的廣福王,廣福王不服告到城隍處。城隍令廣福王跟蹤十二年,一旦薩真人有過就可一鞭打死,以復前仇,並派一使者跟隨。十二年來,使者和廣福王見薩真人輕財重義,以禮待人,拾金不昧,助人為樂,並無一毫可營。於是廣福王真誠信服,投到他門下為徒,改名王善。薩真人又到酆都國一游, 訪母和被他誤害而死的冤魂。閣王令他自己去訪。人死後第一天到土地廟,第二天到東獄廟,第三天到望鄉台。他見到“賞善行台”與“罰惡行台”,見陰曹地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他還陽後做十日十夜大供,菩薩出現,真人與王善跟著緋衣使者上天宮,朝見玉帝,領天樞之職,掌天曹文簿。真人死後,不見其屍。

作品目錄

《序》
第二回 薩君入衙門為吏 薩君為醫誤投藥
第三回 薩君秉誠心修道 三神仙傳授法術
第四回 薩君沿途試妙法 薩君收伏惡顛鬼
第五回 至上清見張天師 參符錄奏名真人
第六回 王惡收攝猴馬精 真人滅祭童男女
第七回 真人火燒廣福廟 城隍命王惡察過
第八回 王惡察真人過失 真人還客商明珠
第九回 李瓊瓊不守女節 薩真人遠絕女色
第十回 薩真人殮老惜幼 用雷火驅治疫鬼
第十一回 薩真人往酆都國 真人遍游地府中
第十二回 陰司立賞善行台 真人游賞善分司
第十三回 薩真人游遍地獄 關真君引回真人
第十四回 真人建西河大供 虛靖保真人上升

創作背景

明代萬曆時期掀起了神魔小說的創作高潮,湧現了大批的神魔小說,書坊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些神魔小說,大都選擇民間信仰的神靈為主人公敘述故事;採用的編撰手法,大部分都是依據原有的素材進行改編。而鄧志漠也是在這一神魔小說創作熱潮中,先後創作了《咒棗記》《飛劍記》《鐵樹記》。
《咒棗記》一書並非鄧志漠向壁虛構、憑空結撰。它是在流傳既久的道書神譜及民間傳說基礎上編撰而成的。關於《咒棗記》的素材來源,鄧志漠並不隱諱,他在《薩真人咒棗記引》中稱餘暇日考《搜神》一集,慕薩君之油然仁風,振其遺事,演以《咒棗記》。
此書的素材來源系題為“搜神”的某書,有可能是《搜神廣記》《搜神記》《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咒棗記》告訴人們,“道”並非人人都能修得,首先必須有先世的宿緣前人的積善,然後要個人苦修。薩真人的前身是屠人,因後半生念佛從善,轉為第二世陸右,陸右因坐懷不亂,嚴拒少女的誘惑,而且挖得窟金五百兩,全都分給了鰥寡孤獨和傷殘病弱者,這樣,第三世才得轉生到三世種下普根的薩家。轉生後,他無論當刀筆小吏,或行醫治病,都是為了救人,當他發現任何種職業都有失誤傷人的可能性,終於走上了求仙修道之路,認為只有這條路才能為百姓解除痛苦。精誠所至,他得到了道家三法寶和寶劍。此後,又經過十二年風風雨雨,天災人禍的多種考驗方才修行功滿,升入仙班,正是上述思想的詮解。薩守堅是傳說中的道家人物,經過幾世的磨鍊,誠心學道,普救眾生,才得以得道成仙。作品寫薩守堅,其思想結構的主導因素當然是道教思想,但中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結構是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由儒、釋、道三家形成的共同體。這種文化結構特點在《咒棗記》也有明顯的反映,《咒棗記》並不是一部純粹的道教小說,儒家的忠孝節義觀念和佛教報應輪迴觀念在作品中均有體現。
咒棗記

藝術特色

小說中穿插了許多詩文,而且絕大部分是作者自己創作,文學性強,很有表現力,起到烘托氛圍、展現人物形象、聯結小說情節等多方面的作用。
一些詩文並非是可有可無的點綴,而是與小說的情節密切相關。比如在小說的開篇,作者吟詩一首:“秋光去也又逢春,烏兔忙忙似轉輪。始信功名為外物,看來富貴若浮雲。逢樂地,莫傷神,人生容易發邊銀。閒來試說當年事,且看仙家薩真人。”這首詩起到提綱摯領的作用,暗含小說的主旨,點出小說的主人公。又如小說第十回,薩真人吟詩一首,“野水連天秋一色,西風不動碧波平。泓泓不許微塵汩,湛湛由來徹底清。萬頃冷涵羅黛綠,一川寒漾鴨頭青。人心若是無渣滓,自信胸中玉鑒明。”這首詩是他在王惡暗中跟隨十二年之期己滿時所作,正好表明了薩守堅道心的堅固,起到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小說中有許多描摹人物肖像、自然風景、日常事物的韻文。這些韻文都與情節的發展相關聯,起到點染氣氛的作用。

版本信息

已知有明萬曆萃慶堂余泗泉刊本,藏日本內閣文庫。1985年台灣天一出版社“明清善本小說叢刊”、中華書局“古本小說叢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木小說集成”影印萃慶堂余泗泉刊本,1993年巴蜀書社《明代小說輯刊》排印萃慶堂余泗泉刊本。

作者簡介

鄧志謨字景南,號百拙生,一號竹溪散人。時自署安邑(戰國燕地,在今河北安新縣西)人,時又自署饒安(戰國趙地,在今河北鹽縣西南舊城)人,大概是河北人。曾游閩,為建陽余氏塾師,著有通俗小說、傳奇多種,多為余氏所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