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夏山圖卷

五代夏山圖卷

此件藏品為五代時期的書畫作品。縱 49.4 厘米,橫 313.2 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

基本簡介,名畫檔案,名畫賞析,藝術價值,畫家小傳,藏品信息(上海博物館),

基本簡介

《夏山圖》為董源後期變體之作,畫面氣勢遼闊,用筆濃淡相間,與《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同為其傳世三大名跡。此圖繪夏日江南郊遊之景。畫中群山連綿起伏,江河縈迴出沒,有萋萋芳草,溪橋洲浦,又有雜樹叢樹,綠水蕩漾,一片鬱鬱蔥蔥的江南景色。山巒以水墨皴染,間用破筆,點簇出山石間的草木,體現了作者高超的繪畫技巧。 本卷為全景式構圖,描繪夏季山野景物。卷首為江水沙岸遠山隱現的平遠之景,繼而轉入煙籠霧鎖的崇山峻岭,點綴以舟橋水榭樓閣寺廟及行旅、漁樵、高隱等人物活動,墨色明潤,景物多變,從中可明顯看到燕文貴山水的影響。

名畫檔案

名 稱:《夏山圖》
作 者:董源  創作時間:五代
五代夏山圖卷五代夏山圖卷
尺 寸:縱49.2厘米,橫311.7厘米
材 料:絹本,水墨,淡設色
收 藏:上海博物館

名畫賞析

董源是個多能的畫家,《圖畫見聞志》上評董源畫牛虎“肉肌豐混,毛毳輕浮,具足精神,脫略凡格”,但董源的突出成就還是在山水畫上,他所畫的山水畫體現了江南的真山真水,常以橫卷展示豐茂的江南丘陵與洲渚、溪橋與漁浦等曠逸景色,與北方山水畫的雄渾峻嚴之風形成鮮明的對照。究其畫法來源,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說“水墨類王維,著色如李思訓”。湯在《畫鑒》中說董源的山水畫法有兩種:“一樣水墨礬頭,疏林遠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一樣著色,皴紋甚少,用色濃古。”前者即“淡墨輕嵐”,後者則有“嶄絕崢嶸之勢”,但董源流傳下來的只有“淡墨輕嵐”的畫法。從總體上來看,董源的創作,重在水墨的表現,不在青綠的設色。五代宋初對董源的山水畫成就並不重視,北宋米芾對他的畫作了極高的評價,明代的董其昌對董源則是推崇備至,將董源作為山水畫發展史上的正宗對待,又把董源同王維、李成、米芾、元四家前後貫穿,組成文人畫系。
在所有傳為董源的山水畫中,最具董源風格的傑作首推《夏山圖》卷。拖尾有明代董其昌的長跋,定為“董源畫卷”,隔水綾上有“董北苑夏山圖神品”的題跋。這卷《夏山圖》應是董源畫藝爐火純青、精力旺盛時的力作。
《夏山圖》展現了江南峰巒疊翠,雲霧繚繞,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畫中繪有許多辛勤勞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著濃厚的自然氣息和生活情趣。
作者取全景式的橫向構圖,從“高遠”取景,鬱鬱蒼蒼、朴茂華滋,濃厚朗潤的山色與遠近相形、虛實掩映的空間感是此畫的兩個重要特點。圖中央是起伏連綿的山巒,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巒,由近向遠逐漸推展開,山巒與沙磧都同中央的山巒相平行的。圖的下部水面空闊,一道道沙磧和坡丘在水上和岸邊延伸推展,沙磧與河岸之間,兩人泛一葉扁舟順水漂蕩,岸上樹木叢生,百草豐茂,似有牛羊在悠閒地吃草。圖中所繪雜木或顧盼有姿,或靜穆佇立,形態各異。遠山的體勢、脈絡起承轉合得自然分明,峰巒起伏平緩,坡丘相抱,山勢在聚攏和延展中作有節奏的變化。為了加強畫面的縱深感,作者在圖中虛處繪出流動著的煙雲和溪流。
在該圖中,作者還大膽採用了平行構圖法。然而平行使用過多極易引起平均,使畫面顯得單調,但作者用了一些處理手法避免了這一後果。首先,作者以蜿蜒起伏的線形勾畫山巒形狀,在參差錯落間使山與山顯出相違之處。其次,作者在對畫面的皴染中把墨色分出濃淡,點線分出疏密。《夏山圖》以中央山巒為主體,有步驟、有層次地以兩點皴法和披麻皴摹畫點染,濃、淡、乾、濕的筆墨交替循環使用,南方山峰潤濕蒼翠的特徵盡現眼前了。而且,作者對不同的峰巒皴染程度也不同:近處的墨色較深,遠處的則以淡濕的墨色勾染,從而造成距離上的差異感。此外,作者把景物穿插其間,打破了平行的規整格局。
整幅《夏山圖》氣勢雄偉蒼鬱,表現手法抽象簡練,將夏日自然中蘊藏的那種勃發的生命
活力和躁動的氣氛全盤托出,值得人再三賞讀回味。

藝術價值

江南山水畫作品的典範;
董源的代表作之一;
代表了五代南唐山水畫的最高成就。

畫家小傳

董源,生年代不詳,卒於962 年。字叔達,鐘陵人(今江西省內),中主李時任北苑副使,故稱“董北苑”,後入北宋。工山水,擅畫秋嵐遠景,多描寫江南真境,兼畫鳥獸,鐘馗。其代表作品有《夏山圖》、《瀟湘圖》、《龍宿郊民圖》等。

藏品信息(上海博物館)

【名稱】五代董源夏山圖卷 
【類別】書畫
【年代】五代  
【文物原屬】  
【文物現狀】現藏上海博物館
【簡介】 
縱49.4 厘米,橫313.2 厘米。
從五代到宋初,水墨山水發展成兩大流派:以北方荊浩、關仝為代表的中原畫派和南方董源、巨然代表的江南畫派。江南畫派的風格如同江南的山水一樣溫潤細膩。畫中山勢連綿平緩,水石交融,土泥濕潤,草木繁盛。給人草木華滋、煙嵐浮動的印象。後世評價董源畫風“一片平淡天真”,可謂恰如其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