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天策府寶”是五代十國時期馬殷於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所鑄。馬殷曾受後梁太祖冊封為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為紀念此事鑄天策府寶。現存“天策府寶”銅錢流傳極少,鎏金者更是鳳毛麟角,傳世者現藏於上海博物館、中國國家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五代十國鎏金“天策府寶”
- 年代:五代十國 十國楚
- 材料:銅質鎏金
- 重:36.6克
文物簡介,文物概述,歷史記載,
文物簡介
特徵:正面環讀“天策符寶”,背穿上有“天”,面背有內外郭。徑4.3厘米,重36.6克。
簡介:開平元年(907年),後梁封馬殷為楚王,開天策府。乾化元年(911年),馬殷開鑄天策府寶錢。
文物概述
銅鑄天策府寶為泉界大名譽品之一。存世40餘枚中,5枚鎏金、1枚鎏銀、1枚背有龍鳳者,其餘為子錢和母錢。多數子錢直徑約3.8厘米,重33克。
天策府寶有銅、鐵兩種質地,邊廓堅挺,厚重,文字端莊秀麗,鑄量少,其中銅錢鎏金者極罕見。舊譜傳有鉛質大錢。
歷史記載
五代十國時期,由於缺銅,各割據政權較少鑄造銅錢,民間仍是沿用唐開元舊錢。馬殷建立的楚,都於潭州(即今湖南長沙),歷六王,分別是馬殷、馬希聲、馬希乾、馬希廣、馬希善、馬希崇,存在了五十五年(896~951年)馬殷受梁太祖封為天策上將軍,建天策府。天策府寶有銅、鐵,生精(銀)三種,銅者有背龍及鎏金等稀見品。據《十國紀年》載,早在南唐(937~975年)之前,馬殷已鑄鉛、鐵錢,行用於城內,而城外則用銅錢,而且鉛鐵等劣錢的鑄量不小。或者是銀錢。40毫米直徑,20克。出自甘肅省。
馬殷(852年至930年),河南人,少為木匠,應募從軍。以其才智和勇猛,在潭州、瀏陽、朗口(常德)等戰役中屢屢建功,曾被唐任為潭州(長沙)刺史,武安軍節度使。不久,後梁滅唐,被封為武穆王,字霸圖,號天策上將軍,開天策府,都長沙,轄湖南八州及廣西東部地區,始建楚國。據《十國紀年》載“時城中(轄區內)行鉛鐵錢,城外(轄區外)特用銅錢。”之後,又沿用唐乾封泉寶、乾元重寶錢名自鑄之,三類錢銅鐵並用,行使於當時社會。
由於楚缺銅,馬殷在貨幣政策上揚長避短,內行鐵錢不外流,並採取一系例補充措施,以商立國。如它國橫征暴稅,楚則不斂稅,鼓勵百姓種茶植桑引栽棉,使“曠士盡辟”,茶遍山野,布密厚暖,機杼大盛,丹砂委積如丘陵,要道或集市茶邸林立,以致“財貨豐殖”。《資治通鑑·後晉紀》疏:馬殷“既得湖南,不征商旅,由是四方商旅輻輳……商旅出境,無所用之(鐵錢),皆易它貨而去,故能以境內所余之物易天下百貨,(楚)國以富饒。”馬殷的貨幣政策在當時是成功的,在歷史上也是少有的。特別之處有四:一是以銅錢對內賞功,對外大額交易,銅少則用在刀刃上。二是紀念建府,府邸為錢,揚名天下。天策錢是秦以後首鑄的面文紀地錢。三是堪稱楷書入錢之鼻祖。對宋錢書法全盛期的到來,有推波逐流之功。四是此錢在經濟上銅鐵兩用,在書法上唐、楚兼顧,對南唐首創對錢,無疑起到過渡中的啟蒙作用。故天策府寶為藏家所愛,其母錢更顯彌足珍貴。
另外馬殷還聽從高郁獻策,鑄“乾封泉寶”大錢,有銅、鐵兩種,背面有天、策、天府、天策、策府等字,而且銅錢較少,幣文多為隸書。“乾元重寶”大錢,隸書,有大、小數品,穿孔較寬,存世極罕。楚的鉛鐵錢究竟為何錢呢?考古工作者在1959年對300餘座十國的楚的墓葬進行了清理,這些基大都是在解放以後長沙附近發掘的,其中近半數墓中出土了鐵質的天策府寶,有很多小的銅開元錢,鉛錢中有模糊不清的“開元通寶”字樣,胎薄如紙,甚至還有一些沒有文字的錢幣。由此看來,長沙城內流通的鉛鐵錢大部分應為濫鑄的“開元通寶”,當然不排除少量的“天策府寶”、“乾封泉寶”之所以不在城外流通,是因為這些劣質錢不能為外地所接受,這種情況也並非楚一地如此,總之其貨幣流通狀況比五代時還有所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