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地紀勝》載:“劍泉在梓潼縣北一十二里。昔蜀五丁至此,見大蛇入穴,兄弟忿而拔之,山摧,五丁斃焉,遺劍於路,臾化一泉,每庚申甲子日,其劍一現,故又稱靈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五丁劍泉
- 地理位置:中國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
史志記載,事跡影響,
史志記載
《蜀中名勝記》亦載:“梓潼五婦山,有隱劍泉,五丁祠在泉東十步”。根據《四川通志》和《華陽國志》記載,五丁是弟兄五人,他們還有一個姐姐,皆出生於武都山玉龍溪(今綿竹市之北三十里的紫岩山)。蜀王開明十二世負力,娶五丁之姐為妃,又招納其弟兄五人為護衛大將,《路史》記載說:“開明十二世時,武都出五丁輔之”。周顯王三十二年(公元前337年),蜀王負力率蜀軍巡幸領地漢中、南鄭等地,在褒谷(含陝西褒城縣北)打獵時,正值秦惠王也巡幸到這裡。兩王相遇,秦王送給蜀王黃金一笥(方形竹籃,陳放禮品之物)。蜀王頗有點藐視秦王,他送給秦王一包泥土,表示秦王賤如糞土。秦王很憤怒,群臣卻向秦王恭賀說:“王將得蜀土也”。秦王轉念一想,乃轉怒為喜。《水經注·沔水》說,秦惠文王欲代蜀而不知道路,乃用五石牛,以金置尾,言能屙金。並將此石牛送蜀、蜀王甚喜,他傲慢的嘲笑秦王說“真乃東方牧犢兒”。秦國在蜀東北方,因此蜀王恥笑秦王是東邊的放牛娃兒。即令五丁開路迎牛。五丁率領蜀國軍民,歷經艱辛,開通秦蜀通道,引領石牛歸蜀,五丁開通秦蜀通道後,從而結束“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
事跡影響
五丁開通秦蜀通道的事跡,歷為人們所稱頌。唐代文人陳山甫在《五丁力士開蜀門賦》一文中說,五丁“雄心震躍,英風豪壯。劈山拓岩,似天崩,如地裂。斷煙靄,排岩崿。蹂重林,回絕壁。巧奪天工,鑿開蜀道”,五丁這一“驚天動地之舉”,不僅結束蜀國“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而且也勾通“華夷頻往來”的渠道。“共工縱有觸山之勇,項羽縱有拔山之力,若將此二人與五丁相比,都未免遜色多了”。更有不少人認為五丁劈山開路之功,一點也不亞於夏禹王疏通九江十八河水路的功績。清人李重華(浙江人,四川鄉試主考官)在《詠五丁》一詩中,即有“雙崖翠影侵天合,開劈何曾讓禹功”之句,極力讚美五丁之功。詩人說,蜀人雖然被石牛屙金的謊言蒙蔽,但五丁卻因此而開通秦蜀道路,從此東西南北四通八達,促進人流和物流。我們要懷念的不是石牛屙謊言,而是五丁劈山開路的功績。因此,早在漢代,蜀人就在五婦嶺建有“五丁祠”,以資紀念這些劈山開路的英雄,直到清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此祠尚存。疑毀於鹹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農民起義軍(蘭朝頂、李永和義軍)與清軍激戰的戰火中。1985年,七曲山大廟建設管理委員會依據史志記載資料恢復“五丁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