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官姓

亓官姓

丌官姓,即亓姓,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Qí(其),今音Jī(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百家姓之亓官司寇,雖經改姓運動,厥應有亓官之後流傳於世,或史書相關人物記載也。但觀之歷史文獻,均無後人之記載,只單姓亓有流傳,並自古有之,而無複姓流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亓官姓
  • 通假字:其、丌
  • 讀音:qí guān
  • 始祖:丌官士伯
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家譜文獻,字輩排行,四言通用聯,七言通用聯,歷史名人,亓官氏,亓官賓,丌官才,丌官之偉,亓詩教,

姓氏淵源

亓官(qí guān)姓源出有:
單一淵源:源於官位,出自春秋時期笄官之後代,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笄官,亦稱丌官、亓官。據史籍《姓氏尋源》中的記載:“亓與笄同,掌笄官之後”,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官職名稱,專門掌管笄禮的官。在古代,笄禮是當人年齡滿十五、十六歲時,在頭髮上插“笄”的儀式,作為由少年正式傳為成年人的象徵。因此,古人十分看重這個儀式和官職。在史籍《姓氏尋源》中記載:“丌與笄同,掌笄官之後。”笄即簪子,用來插住挽起的頭髮或弁冕。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也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亦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王朝時期的禮制中有專門掌管“笄”的笄官職,多為世襲。
亓官姓
古代的姓氏學者研究後認為,“”之字義與“”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為一種禮儀,所謂“女十五、男十六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兩周至先秦時期,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管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丌官氏複姓,就是出自笄官們的後裔子孫,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稱笄官氏、亓官氏、丌官氏,後統稱為丌官氏。周景王姬貴十二年(魯昭公姬稠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在十九歲結婚時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後裔。由於丌官氏源出各諸侯國的官職稱謂,因此姓源繁複,不可一論。
在明朝初期(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令嚴厲禁止胡姓(胡人的多音節多字姓氏),許多漢族複姓也被混認為是胡姓,在之後的一系列改姓運動中紛紛改為單姓,其中的丌官氏就被省文簡改為單姓亓氏,亦有因避難改稱王氏者,還有因戶籍警不識“丌”字而亂改為齊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笄(丌、亓)官。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都有笄官這個官職,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複姓,後來在明初都演化成單姓亓。故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樣,姓源相同。他們的共同始祖是丌官一職。

遷徙分布

丌官複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四百四十位,在複姓中排序為第三十二位。關於丌官氏,據史籍《孔子家語·本姓解》說:“孔子年十九,娶於宋之丌官氏。”又《魯先賢傳》云:“孔子妻丌官氏。”在史籍《元和姓纂》中亦有丌官氏。
在史籍《儀禮·士昏禮》中記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這是指“發笄”。另外,在史籍《儀禮·士冠禮》中記載:“皮弁笄,爵弁笄。”這是指弁笄,即男子貴族所用的笄。周代禮制中有掌管“笄”的笄官職,亦為世襲,後裔則官為氏,姓“丌官”。姓氏學者研究“丌”之字義與“笄”字相通,在古代,插笄為一種禮儀,所謂“女十五而笄”,不是隨便就可以使用的,因此,從先秦時期到列國諸侯都設有掌笄之官,專門董理公族的男女及笄之禮。而丌官氏,便是當時掌笄官的子孫。據史籍《郡望百家姓》記載,亓官氏望出隴西郡(今甘肅臨洮)、天水郡(今甘肅天水)。
今山東省的臨沂市蒙陰縣費縣鄆城縣、濟南市商河縣萊蕪市泰安市濰坊市鄒城市、蒙陰市、安丘市淄博市的沂源縣、博山區、東平市、濟寧市微山縣昌邑市、青島市、煙臺市臨朐縣青州市棗莊市菏澤市,河南省的內黃縣洛陽市伊川縣、遂平縣、鄭州市、民權縣南陽市開封市蘭考縣,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海倫市安達市牡丹江市東寧縣寧安縣嫩江縣北安市,遼寧省的瀋陽市、大連市阜新市,河北省的保定望都縣,山西省的太原市、翼城縣長治市,陝西省的西安市、大荔市、富縣,安徽省的阜陽市臨泉縣、阜南縣,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延吉市,江蘇省的徐州市、連雲港市淮安市豐縣,湖北省的十堰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攀枝花市,內蒙古自治區的赤峰市喀喇沁旗,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福州市,廣東省的深圳市、惠州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台灣省,美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地,均有亓氏(丌官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隴西郡: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置郡,因在隴山之西而得名,治所在狄道(今甘肅臨洮),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以東的洮河中游、武山以西的渭河上游、禮縣以北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東部,包括今甘肅省蘭州市、臨洮縣、鞏昌縣、秦州市一帶。西漢朝時轄地在今甘肅省東鄉縣東部的洮河中游、武山西部的渭河上游、禮縣北部的西漢水上游及天山市的東部地區。三國時期曹魏國移治至襄武(今甘肅隴西)。北魏時期轄地在今甘肅省隴西縣附近一帶。
天水郡:西漢元鼎三年(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通渭縣、秦安縣、定西縣、清水縣、莊浪縣、甘谷縣、張家川縣及天水市西北部、隴西東部、榆中東北部地一帶地區。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為漢陽郡。三國時期曹魏仍改為天水郡。西晉時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肅天水),北魏時期仍改回為天水郡,其時轄地在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甘谷縣等市縣一帶地區。

堂號

隴西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家譜文獻

山東萊蕪亓氏(丌官氏)七修宗譜,(現代)亓克德總續譜,2005年計算機排印本六冊。原稿現被收藏在山東省萊蕪市北梨溝亓氏(丌官氏)宗祠(亓建華處)。

字輩排行

據說,亓氏(丌官氏)家族不按字排輩,而是按世系排輩,其實,本質上還是分門按字排輩。
山東萊蕪亓氏(丌官氏)字輩:“士勤(賓全能)胤(積)浩(林升)英(充宣德弘顯)夔(萬蓁萃薰燕)泰國明心清(溱洧沂)元宏聖學成俊修慶”。註:從勤、賓、全、能起分四門,各自排輩。
山東昌邑蕪亓氏(丌官氏)字輩:“同常國華繼成振興”。
山東東平亓氏(丌官氏)字輩:“立祥習正道”。
山東棗莊亓氏(丌官氏)字輩:“可開鶴汝學元一脈珍傳廣友功繼世昌”。
安徽阜陽亓氏(丌官氏)字輩:“賢明培先信”。
亓氏(丌官氏)一支字輩:“道永連化河逢清雲法祿洪”。
亓氏(丌官氏)一支字輩:“有傳成朝慧”。
通用聯
亓官姓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事親至孝;居令直聞:上聯典指明朝萊蕪人亓斗南,幼年喪父,母親呂氏把他撫養成人。侍母極孝,雖生活極為貧窮,但母親的必需品無不畢備,歷六十年如一日。下聯典指明朝萊蕪人亓之偉,字坦之,號超凡,天啟年間進士,兩任劇縣縣令,以強直聞名。後任河間知府,對犯罪者,雖權貴豪強,也依法嚴懲。
天啟進士;萬曆推官:上聯典指明朝陽和兵備亓之偉,萊蕪人。天啟進士,任過河間知府。下聯典指明朝河南巡撫亓詩教,萊蕪人。萬曆末由推官入為給事中。

七言通用聯

笄官後裔流光遠;至聖夫人播惠長:全聯典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孔子十九歲結婚,娶的一個夫人就是宋國的丌(亓)官氏。她是宋國笄官的後代。
士氣高昂沖牛斗;能力超群壯山河: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為“士能”二字的嵌字聯。
茂林修竹風光好;育人成材德行高:此聯為以鶴頂格鑲嵌明朝亓姓名人孝子亓才,字茂育,萊蕪人,為“茂育”二字的嵌字聯。

歷史名人

亓官氏

(公元前?待考~前485年),女,宋國人,孔子的妻子。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生於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卒,孔家成為施氏的天下,施氏為人心術不正,孟皮生母已在叔梁紇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為施氏所容,孔母顏征在只好攜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生活艱難。孔子十七歲時,孔母顏征在逝世。孔子十九歲時娶宋國人丌官氏之女為妻,一年後丌官氏生子,魯昭公曾派人送鯉魚表示祝賀,孔子感到十分榮幸,故給兒子取名為鯉,字伯魚。
魯哀公十年(公元前485年),孔子夫人丌官氏去世。宋朝時期追封為鄆國夫人,被儒家後世尊為聖母。如今孔廟中的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丌官氏的專祠。孔子夫人在史書上稱為“丌官氏”。
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山東省曲阜孔廟舉辦祭孔大典,還特意專門恭請了亓氏門人參加(明朝以前的丌官氏後裔),並奉之為上座。作為舅親,孔家後裔始終未忘千古親情。除孔子夫人丌官氏外,歷史上的丌官氏名人幾乎絕記於史載。直至明初期朱元璋登基後,他在改姓運動中將“丌官氏”改為“亓氏”,才再現出一大批亓氏名人。

亓官賓

據《亓氏族譜》記載,亓官賓為元朝人,後改姓亓。

丌官才

亓才,(生卒年待考),字茂育,號成所;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大孝子。明萬曆二十二年舉人,以奉親至孝聞名。

丌官之偉

即丌之偉,(生卒年待考),字坦之,號超凡,丌官才之子;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官吏,二門十世長支。
讀書勤奮,明天啟壬戌科(公元1622年)進士,先後任成安知縣、濬縣知縣、戶部廣西清吏司主事、山西清吏司員外郎、河間知府。
他脾氣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強,不論誰犯法他都要懲治,這樣老百姓就很高興,宣揚他的大名,到任後凡權勢書札概不啟封,不受私請,以強直聞名,士民服其鐵石之操,稱為“鐵面”。明天啟六年,朝廷敕命褒嘉為文林郎。後調戶部廣西清吏司任主事,主管錢穀,詳細出納,賴心計之能,治績顯著。崇禎元年,被敕命褒嘉為承德郎。
亓之偉在監稅蘇淞常鎮漕運時,正值上海令漂沒漕米萬擔,大司農追究其責任,降為西安府經歷。不久又升為推官,恢復戶部主事職並監稅滸墅(今江蘇吳縣西滸墅關鎮)監稅草場。晉升為員外郎,又升郎中,出任河間知府。在河間,他不趨炎附勢,對“權豪大戶,悉裁以法”,士民服其剛方之氣,閹黨卻畏其剛方之政。如當時正值宦官王提督軍務,此人驕橫跋扈,多數官員曲意奉迎,亓之偉卻與其針鋒相對。他還救助流離鄉民,專設房屋七十多間,解救並收容被變賣掠去的山東婦女一百多口,發給路費,送其還鄉。崇禎十三年萊蕪荒欠大飢,斗米數金,亓之偉捐谷八百擔,煮粥賑饑,使一千多人賴以活命。後升任山西僉事分巡陽和,三年後,遷任參議分守朔州。
後來朝廷又升他當帶兵的官,歷任山西陽和兵備道、山西布政司參議、分守大同府朔州兵備道。
明崇禎末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向明王朝都城北京挺進,沿途勢如破竹。李自成部攻下寧武城後,便圍攻朔州。亓之偉難以阻擋,退守朔州城,並在最關鍵的西門把守。此時,與其一同守朔州的守備已秘降農民起義軍,並勸亓之偉開門投降。亓之偉當面責罵,被已在城門後埋伏好的守備士兵刺傷,將其用毛氈裹身,打開城門投降。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農曆2月21日,李自成見亓之偉於辛莊店中,親自勸降,亓之偉不從,被殺,時年六十三歲。
李自成進城後,有感於亓之偉之氣節,將其家屬找到後適當安置,並令其家屬制棺收屍,葬於朔州城西。
後清兵入關,亓之偉夫人馮氏攜六歲的兒子收其骸骨,護送回鄉,於農曆11月17日安葬於蒼龍峽西側羊莊村南。朝廷以其殉節,封為奉政大夫。
清政府後為其在城西廂建立“世科坊”和“聯捷坊”。清乾隆五十四年,對明末死節臣民予以諡號,追謚其為“忠憨”,並崇祀為鄉賢。
亓之偉居官之外,善寫作,喜繪畫,所著有《蒼麓四書》、《素嘗辛草》、《過淮賦》及墓表數篇。所繪山水,筆法簡潔利落,格調清冷蒼涼。

亓詩教

(生卒年待考),即丌官詩教,字可言,號靜初;山東萊蕪人。著名明朝官吏,一門九世長支。
明萬曆二十六年進士,先後曾任荊州、淮安二府推官、禮部給事中、都察院左令都御使、翰林院提督四夷館太常司少卿、欽差巡撫河南提督軍務、兼理河道。
明萬曆四十四年,時任禮科給事中的亓詩教奉差歸里,祭祖盡孝。期間作祭祖文、告墓文。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親賜御墨“亓氏先榮”,以表彰亓詩教忠孝節義。亓詩教及家鄉府、州、縣為示皇恩浩蕩,隨即在李條莊村亓家林建“亓氏先榮”牌坊,並修建先祖林墓及宅園,牌坊於萬曆四十五年建成。按《亓氏族譜》記載,明萬曆四十五年,建透明碑,透明碑前右方即前林,再右前方即亓詩教故居宅院。前林與宅院之間為前後花園。透明,石質精良,如鏡一般,人面朝正南,立於碑前,即可遠眺亓氏宅院及前後花園,又可從透明碑里窺見其身後亓家林全貌。
透明碑建於明天啟年間,坐北朝南,高二十一米半,並有高達五米半的門樓作為保護,為兩層前後門建築,系亓詩教為其母程孺人所建。碑中堂為:明徵贈暨亓母程孺人。微仕郎禮科給事中隱山神公道。老翰林兵部尚書趙秉中選文並書。
為了表示對皇帝欽賜“亓氏先榮”的尊重,顯示亓家的榮耀,亓詩教在亓家宅院西南門外,坐北朝南建迎“聖旨”牌坊。從此處沿7米寬的“亓氏先榮,,牌坊考詩教親作,丁巳建坊。告墓文為證:天恩重錫,坊謹書日,召贈墓前,松楸動色,草木增顏。永峙山阿,不敢忘君,仰贍目擊,御墨高懸。
亓家林位於李條莊村北,筆架山腳下。“亓氏先榮”牌坊始建於亓詩教父母(其父亓三顧,其母程孺氏)墳正南二十多米處。坐北朝南,寬五米,高八米,前正中上書萬曆皇帝欽賜的“亓氏先榮”,右書:“暨程儒人合葬佳成”,左書:“萬曆四十五年丁巳”。牌坊立柱兩旁各有貢柱。前門左右各有御碑兩塊,其後為明清兩代石碑一百多塊。牌坊底座石砌而成,前後有五米,牌坊各正南5米處用七層台階相連,兩邊有石柱、人頭石,鑲磚,建有月牙橋,(古語云:林中修上月牙橋,代代不離朝),其前、其左、其右各有兩眼“望天猴”。月矛橋正南三十米處建有普地橋,再向正南南北大路正直向北即可達亓家林。當時整個亓家林古木參天,約有一千多棵,以松、柏、槲樹為主,最粗者直徑達一米半。建國前後,建萊蕪禮堂、汶河大橋用了很多,後又作鐵軌枕木,粗者需四十人才能抬動一根。
亓詩教晚年因朝廷黨派之爭,被貶為庶人。其子嗣亦無超其右者,家道逐漸敗落。
1941年臘月初,日寇兵至李條莊村,對所存遺蹟照過像,並有所破壞。1947年3月,萊蕪戰役時,國民黨兵將其宅院大門及兩旁石獅移開,並破壞。
1958年,“大煉鋼鐵”時,拆除林內牌坊,透明碑摟、宅院樓,建煉鋼爐用。1966年破“四舊”時牌坊被炸毀。至今亓詩教宅院前後花園、前後林及所附牌坊、透明碑等建築已蕩然無存,今人只能從幾堵殘牆以及被破壞的石獅看到過去亓氏宅院的一些痕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