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二齒新蚤
- 拉丁學名: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Wagner 1893
- 二名法:Neopsylla bidentatiformis
- 界:動物界
- 門:節肢動物門
- 綱:昆蟲綱
- 目:蚤目
- 科:多毛蚤科
- 屬:新蚤屬
- 種:二齒新蚤
鑑別特徵,種的形態,生物學資料,生境,地理分布,吸血活動,醫學重要性,
鑑別特徵
第9腹板後臂略呈棒形,端部腹緣處只有1列刺形鬃(但可分為長短兩組)。第7背板主鬃列在氣門下無鬃以及第7腹板後緣有較長而形如指狀後凸之背葉,易與本種團其它種類區別。
種的形態
額突較發達,約位於額緣的中央。額鬃列5—7根鬃,後頭鬃3列、前2列均為4—8根鬃。下唇須末端約達前足基節的3/4處。 胸’前胸背板具2列鬃、分別為5(3—7)和6(5—7)根鬃,前胸櫛具l 7—20根櫛刺。後胸後側片有鬃10一17根。前足基節外側有鬃50一70根。後足基節內面下部近前緣處有14—28根短鬃,脛節外側有2—3列鬃共10一20根。 腹第1—7背板各有3列鬃。第l一5背板端小刺數分別為2(1—4)、3(2—4)、2(1一辱)、2(1—4)和1(o一2)根。第2—6背板主鬃列在氣門下各有l根鬃,第7背板主鬃列在氣門下僅礦有1根鬃。
變形節第8背板前緣呈齒狀前凸。第8腹板略呈三角形,但后角鈍圓,前緣有形如拇指狀前凸,近后角處密生有15—25根長粗鬃,腹板外側後半部分有一般鬃25—40根。可動突上2/3部分骨化較深、下1/3骨化很淺,後緣上段平直下段向後凸出,腹緣徽內凹;不動突前葉細小後葉寬大;柄突較寬大、兩緣近平直。第9腹板前臂後端角呈指狀後凸;後臂向端部逐漸增大腹緣之刺形鬃可清楚地分為2組、近基1組較短為5(4—6)個,近端1組較長為8—9(個別標本7、10、11)根。陽莖鉤突較寬大略呈盾形、後端角鉤狀。雌蟲第7腹板後緣有發達的形如指狀後凸之背葉(不同地區的標本其形狀略有變異)、背葉下之後緣較平直,腹板外側有3—4列鬃,最後1列為長鬃5(4—7)根,其前2—3列短鬃共I 7—25根。第8背板氣門稍擴大、略呈杯狀;背板後背緣呈角狀後凸。肛錐較長,長約為基寬的4(3.5—5)倍,長端鬃約為肛錐長的2:(1.7—2.2)倍。受精囊尾稍長於頭,交配囊管較平直。
檢祝標本記豪共檢視15雄和15雌,它們分別於1957--1966年4—10月采自內蒙古蘇苊特右旗,吉林白城、延吉,山東日照,陝西吳旗、定邊和青海西寧、大通、海晏。宿主計有長爪沙鼠、黑線倉鼠、大倉鼠、達烏爾黃鼠、喜馬拉雅旱獺、五趾跳鼠、小毛足鼠、東方田鼠和褐家鼠。這些標本現分別保存於軍醫科院微流所、陝西防疫站及青海地防所。
生物學資料
生境
二齒新蚤N. bidentatiformis 在寧夏分布於古北界中亞亞界蒙新區東部草原亞區,該亞區具大片緩坡丘陵、低山及沙丘、山間盆地及黃河衝擊平原等。跨北緯38°21′~ 38°51′,東經106°27′~106°41′,海拔1 098~3 556 m,年平均溫度7~9℃,年降雨量150~300 mm. 天然植被屬溫帶荒漠草原地帶,為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植被類型。主要植被有短花針茅(Stipa breviflora)、戈壁針茅(S.gobica)、沙生針茅(S.glareosa)、假葦拂茅(Calamagrostis pseudophra-gmites)、蒲草(Calamagrostia epigejos)、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豬毛草(Salaola collina)、白刺(Nirtraria tangutorum)、貓頭刺(Oxytropis aciphylla)、錦雞兒(Caragana roborvskyi)、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鹽蒿(Kalidium foliatum)、紅砂(Reaumuriasoongoria)、駱駝蓬(Peganum harmala)、鬼見愁(Caragana jubata)、莎草(Cyperus difformis)、忍冬(Loniicera japonica)和虎榛子(Ostryopsis davidiana)等。土壤為溫帶荒漠草原灰鈣土地區,屬河套平原與鄂爾多斯高原的一部分。分布於平羅縣陶樂地區,石嘴山市、靈武市、永寧縣、銀川市、鹽池縣、紅寺堡區、中寧縣和中衛市。
二齒新蚤分布的區域在平羅縣陶樂地區,石嘴山、靈武、永寧、銀川、紅寺堡、中衛和中寧,海拔高度1 010~1 480 m。
地理分布
本種在我國分布於北方的廣大地區,包括古北界的東北亞界和中亞亞界。北方的林區、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丘陵、高原以及農墾區和城市周圍等多種生境幾乎都有分布。按我國的行政區劃計有: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青海、四川和山東諸省及自治區。據目前所知,東部的南界為山東的日照,西舔的南界達四川的若爾蓋。
國外分布於古北界東北亞界的朝鮮及西伯利亞亞界的蒙古人民共和國和蘇聯。
吸血活動
1.幼蚤吸血最適溫度為25 ℃ 左右。高於和低於該溫度,吸血率均下降。但成蚤在各種溫度下,吸血率均接近100%,不同溫度無差別。成蚤吸血率高於幼蚤。幼蚤雌蚤吸血率高於雄蚤。但成蚤吸血率均接近100%,雄雌無差別。
2 蚤吸血量與吸血時溫度無關。成蚤吸血量大於幼蚤。雌蚤吸血量大於雄蚤。
3.蚤的血液消化速度,高溫時較低溫時為快。在溫度25 ℃ 以下時,成蚤血液消化速度較幼蚤為快; 而30 ℃ 以上時,成蚤與幼蚤消化速度相近。蚤的血液消化速度與性別無關。
醫學重要性
本種雖不是某地區或某重要宿主的優勢蚤種,但由於在我國分布很廣而且宿主種類很多,同人類的關係比較密切,並曾多次從其體內分離出鼠疫桿菌,因此對其應予以一定的重視。